大家好,今天为大家带来关于民族大智慧:传承与创新的力量的解析,同时也会提到民族大智慧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下面开始分享!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智慧。这些智慧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中,成为我们传承和创新的宝贵财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大智慧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一、民族大智慧的内涵
民族大智慧,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智慧。它涵盖了哲学、伦理、科学、艺术、教育、医学等多个领域,具有以下特点:
1. 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智慧。
2. 博大精深:民族大智慧内涵丰富,涉及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
3. 独特性:民族大智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4. 创新性:在传承的基础上,民族大智慧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二、民族大智慧的传承
传承民族大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下列举几种传承方式:
1. 教育传承: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将民族大智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2. 文化传承:通过文学、艺术、影视等手段,将民族大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
3. 科技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民族大智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 国际交流: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流,推广民族大智慧,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和平。
三、民族大智慧的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民族大智慧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下列举几种创新方式:
1. 理论创新:对民族大智慧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内涵和精髓,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2. 实践创新:将民族大智慧应用于各个领域,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3. 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民族大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新的科技成果。
4. 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民族大智慧的传承和发展。
四、民族大智慧的应用
民族大智慧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 哲学领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伦理领域:孝道、礼仪、诚信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
3. 科学领域:中医、风水、易经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现代科学有着重要启示。
4. 艺术领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五、
民族大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与创新是民族大智慧发展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民族大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传承方式 | 创新方式 | 应用领域 |
|---|---|---|
| 教育传承 | 理论创新 | 哲学、伦理 |
| 文化传承 | 实践创新 | 科学、艺术 |
| 科技传承 | 科技创新 | |
| 国际交流 | 制度创新 |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和创新民族大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1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对于同一个事物,哪怕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在不同人生阶段,感悟却是非常不同的?
比如一部经典的电视剧、一本经典的书籍、一句经典的名言,都是可以常读常新的。每当我们增加了一些社会阅历和感悟之后再去回看,才会猛然发现:原来当时我并没看懂。
就以电视剧《亮剑》中的一段镜头为例吧。相信以下这段剧情大家都看过,但不同认知维度的人对其认知深度就会不同,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深入领悟过其中的奥妙——
尚处于重伤恢复阶段的国民党将领楚云飞,躺在病床上听部下们汇报战场一线的情况之后,判断出毛主席正在施展一次大手笔。
接下来,楚云飞详细描述了战场的局势:
“共军渡江之后战略态势是这样的:第一野战军进军西北,第四野战军从两湖进军两广,第三野战军进军福建,第二野战军攻略皖南、江西之后向西迂回,下一步恐怕就要进入川黔康地区了......”
这么一系列的布局背后,到底是怎样一整盘棋?楚云飞虽然远离战场,但他对整个战局的走势非常清晰,于是他给出了一个震惊全场的结论——毛泽东正在实施“战略大迂回”:
“表面上避其锋芒,不与白长官(白崇禧)的重兵集团正面交锋,实际上是直插我军(国民党)后方,完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然后再往回打,一举吞并境内的所有国军。”
然后,楚云飞表示:“我个人对战争前景感到悲观,这场战役,国军恐怕要输定了”。此话一出,全场一片愕然......
要知道,楚云飞的军事素养、战略眼光在国民党内都是有目共睹的,其分析战争态势时,所站高度远超在场所有人,如果连他都这么说,其他人还如何反驳?
只要看过《亮剑》的人应该都看过这段剧情,很多人应该是一掠而过,并没有去深挖这段剧情的奥妙。
也有人对这段剧情很感兴趣,于是追问:剧中所说毛主席在进行“战略大迂回”,在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
2
秉持着对历史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我决定认真查阅有关方面的史料。在查阅之前,我确定了大概的时间范围:
一方面,在剧情中,楚云飞说“共军渡江之后战略态势是这样的......”,历史上“渡江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发起,因此毛主席实施此次战略应在4月21日之后。
另一方面,在楚云飞在分析战局之前,部下在为其阅读有关白崇禧第七军的报纸新闻:8月10日“笙堂铺之战”和8月16日“青树坪之战”的前线战报。可见,此时离两场战役时间并不遥远,毛主席实施此次战略应在8月10日之前。
有了这样的时间范围,就极大的降低了查阅史料的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向各军区发送了数百份电报,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指挥战争、统筹全局。
有了电报内容的史料,我们可以更加接近历史真貌。请大家一起看看这些电报中毛主席的真实手迹,深刻领略一下什么叫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终于,我找到了史料:5月23日,关于各野战军向全国进军的部署问题,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了致总前委,刘伯承、张际春、李达,粟裕、张震并告林彪、罗荣桓、彭德怀、贺龙的电报。
“一野年底以前可能占领兰州、宁夏、青海,年底或年初准备分兵两路,一路由彭率领位于西北,并于明春开始经营新疆;一路由贺率领,经营川北,以便与二野协作解决贵州、四川、西康三省。”(备注:印证了剧情中楚云飞说的“第一野战军进军西北”)
“二野亦应准备于两个月后以主力或以全军向西进军,经营川、黔、康。”(备注:印证了剧情中楚云飞说的“第二野战军攻略皖南、江西之后向西迂回,下一步恐怕就要进入川黔康地区”)
“粟、张养午电悉。你们应当迅速准备提早入闽,争取于六、七两月内占领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点,并准备相机夺取厦门。”(备注:印证了剧情中楚云飞说的“第三野战军进军福建”)
“四野主力于七月上旬或中旬可达湘乡、攸县之线,八月可达永州、郴州之线,九月休息,十月即可尾白崇禧退路向两广前进,十一月或十二月可能占领两广。”(备注:印证了剧情中楚云飞说的“第四野战军由两湖进军两广”)
根据以上史料的记载,可以判定《亮剑》剧情符合史实。当然,这一层还不够,它顶多让我们感慨一下“毛主席眼光真长远”、“这真是一部良心剧”,如此而已。
为了领悟其中蕴藏的奥妙,我们要反复品味这段剧情,进一步深挖——
读毛主席的书籍,到底对我们有什么现实价值?
如何通过阅读毛主席的书籍,来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
让我们细聊两个方面。
3
一方面,认知维度高的人,都喜欢读史。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亮剑》这段剧情可谓非常经典,楚云飞在分析毛主席的“大迂回战略”时一针见血的指出:在中国的历史上,成吉思汗就实施过“大迂回”战略,一举灭掉金和南宋。
“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召见汉族降将郭宝玉,询问攻取中原一统天下之良策。郭答曰:‘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悍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图金,必得志焉。’
郭氏的这番高论,无疑对成吉思汗有所启示。成吉思汗在临终前,便提出了利用南宋与金之间的世仇,借道宋境实施战略大迂回,从而一举灭金灭宋的战略决策。
共军实施的是‘大迂回战略’加‘大纵深作战’,我们可以从古代战例中得到启示。
从大纵深作战的方位看,当年的蒙古军是按逆时针走向,即从西北向东南纵深包抄敌方,而共军则按顺时针走向,即从东南向西南纵深包抄我军。
具体的说,蒙古军是东起江淮西至川陕的宽大正面,对南宋实施大纵深作战的,而共军则是东起京广线西至云贵的宽大正面,对我军实施大纵深作战,历史恐怕又要重演了......
同样,秉持着对历史的严谨态度,我查阅了关于蒙古军队灭金、灭宋的史料,发现剧情描述确与史料相符。
这个细节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无限思考: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在现在乃至未来还会重复出现吗?可以说“不是”,也可以说“是”。
说“不是”,是因为它不可能原封不动重复发生了;说“是”,是因为事件底层的逻辑、深度的玄机和内在的智慧却是相通的,一定会重复发生。
所以说,凡是在社会上取得大成就,见识广、思维深的人,无不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启发——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可以照见未来!
毛主席曾说过“我们看历史,就看到了前途”、“割断历史是不行的,好像什么都是我们白手起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毛主席有“嗜书如命”的习惯,仅一部《资治通鉴》就被他来来回回翻阅了17遍。除此之外,他还将《纲鉴易知录》、《御批通鉴辑览》、《二十四史》等史学著作来回精读。
通过长年累月的阅读,他早已对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烂熟于心,内心对当时的事件做过多次“战略推演”,吸纳了如此丰富的前人智慧,当然可以借鉴!
不可否认,人生若要提升感悟和认知,切身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如果有什么方式可以加速提升我们的认知,那就是读书,尤其是读那些与历史、大人物相关的书籍。
1932年 4月,红军打下福建漳州,毛泽东意外获得了由列宁所写的两本书——《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简称《两个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简称《“左派”幼稚病》),从此爱不释手,将这两本书反复精读。
1933年,毛泽东把《两种策略》送给彭德怀读,附信说:“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
什么错误呢?就是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尚且稚嫩的共产党没有处理好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关系,由此犯了“右”倾错误,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导致上万名党员流血牺牲,大革命失败。
《两种策略》中早就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怎样看待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书中提出的“要争取领导权”,“同农民组成联盟”等革命策略,也正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所犯的致命错误。若是早看此书,共产党就不会付出血淋淋的代价!
不久,毛泽东又将《“左派”幼稚病》送给彭德怀,又附信说:“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两种策略》),叫做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
恰逢当时的1933年,也是“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盛行的时期,列宁所分析的各种“左”倾现象,诸如关门主义,不利用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去争取大多数,拒绝去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等,在党内领导层是比较普遍的。
这种“左”倾的做法致使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这更使共产党付出了血淋淋的教训!
不管是“左”倾还是“右”倾,都给共产党带来过灾难般的损失,而这些错误居然在列宁的著作中早就写过?
这难道是巧合吗?绝不是!这些都是列宁通过俄国革命实践得来的智慧。
这更印证了那句话: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底层逻辑却是相通的,看历史就可以看到前途。
那么,同样底层逻辑的事件还会在当今我们的人生中发生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一旦你明白了“左”和“右”的内在含义,就会发现太阳底下根本没有新鲜事,太多的人在不断重复前人早就犯过的错误,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会!
“左”倾和“右”倾听起来很拗口,是不是感觉离我们很远?读读《毛选》吧,当你真正领悟透彻时,就会发现这多么的接地气,更会领悟“以史为鉴”究竟多么重要(顺道说一下,在知识星球的“观海《毛选》讲学堂”中,我们就接地气的解释过“左”和“右”)。
4
另一方面,人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认知达到什么样的维度,选择圈子非常重要。
就拿《亮剑》中的楚云飞来说吧,剧中交待他是黄埔军校第5期毕业生。可想而知,他长期处于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圈子里,正是有如此基础,他才能读懂毛主席的“大迂回战略”。
那其他人面对同样的信息,是什么反应呢?
这段剧情还有一个细节:一个属下在分析战局时,拿了一大堆细枝末节的因素作为依据,竟得出一个“大有回旋余地”的结论。
看看,为什么他会得出与楚云飞截然相反的结论呢?因为认知不同。
当我们越是“阅人无数”时,就越能感受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不同类型人群的认知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圈子之间的认知差异,往往比绝大多数人预想的都要大得多。
受眼界受限,现实中很多人只关注到细枝末节的东西,却忽略了整体的宏观环境。就好比说全国现在已大范围进入了寒冬时节,这时有人站出来说没关系,因为他柴火很多,在外面点一把火就可以让全国气温回升了?
真是搞笑!在大趋势面前,别说一把火,就算一百把火,又能怎样?就像楚云飞之前的经典评价:“于大溃败中的一次小小的胜仗,有什么好吹嘘的?”
果然,这时楚云飞直接转过头来,说他缺乏战略眼光,其结果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细细品味,类似的现象不还是在我们生活中发生吗?像楚云飞这样有独立思考和深刻见解的人,自然不会被这种结论所影响,再加之他是长官,这个下属不会像“杠精”一样无休止的争论,但若楚云飞不是长官身份呢?
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不同的认知圈层之间是难以交流的,所以认知维度高的人常常不会与“杠精”纠缠。
可若是阅历尚浅之人呢?会不会被这个“大有回旋余地”的结论所误导,兴致勃勃的扛枪上战场,最后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用流行的话说,就是“被忽悠瘸了”。
人最难认识的其实就是自己,那么怎样判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认知维度呢?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识别身边的人,看看自己经常接触的圈子,他们经常谈论什么话题,思考什么事物。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句话无比准确。心理学中有“身边的人都是你的潜意识”的说法,人很容易受身边人行为暗示,越是与自己接触频繁的人,就越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彼此影响。
为什么前文说到要“以史为鉴”,要去读那些与历史、大人物相关的书籍呢?就是因为这很容易让我们的思考深度与那些大人物靠近,让他们的智慧来滋润我们的认知。
在这方面,毛主席就是最好的案例,他本人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当然,有些人说读书的方式较难,有什么简单快捷的方式吗?当然有,那就是换一个圈子——若在楚云飞的圈子里待久了,自然而然就会升级认知维度;若在这个下属的圈子里待久了,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忽悠瘸了”。
只是......现实生活中,你要找到一个共同提升认知维度的圈子,谈何容易?就算找到了,刚刚进入时你又很容易有一种“难以融入”、“格格不入”的感觉。怎么办呢?
5
让我们总结一下刚刚的几个结论:
其一,读史可以快速提升认知高度,历史可以照见未来;
其二,不同认知高度的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天差地别;
其三,要想提升认知高度,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进入高维度的圈子,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也是我想跟各位表达的心里话。
着眼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大智慧谋划大格局。
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我们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社会矛盾,增强国家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以下几点尤为显著:
1、勤劳俭朴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像“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传世名言,都说明了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
2、历史悠久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看的灿烂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当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先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只有中华文化传承了下来。
3、忠心报国
中华民族有一种最可贵的精神——精忠报国,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忠勇之士,都是把忠心报国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4、崇尚和平
中国民族是最崇尚和平的民族,从“尧舜禅让”,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如今,千百年来,崇尚和平都是主流。因此中华民族是最看得开,放得下,最喜欢和平的民族
5、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重他人、礼尚往来,讲面子,顾大局,礼仪周到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注重亲情
“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的家族意识,父母兄弟等亲情与讲究亲疏的血缘关系,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特色,国人的家族意识,使所有的人际关系,几乎都予以家庭化。
7、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一词,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也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
关于民族大智慧:传承与创新的力量和民族大智慧的内容到此为止,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