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总统说帮中国时没想留后路:介绍两国深厚友谊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05 11:44:4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巴基斯坦总统说帮中国时没想留后路:揭秘两国深厚友谊背后的故事,同时我们会解读巴基斯坦总统说帮中国时没想留后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的友谊被许多人誉为“铁杆兄弟”。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日,巴基斯坦总统在公开场合表示,他们在帮助中国时并没有想过留后路。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也让人们更加好奇两国友谊背后的故事。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带您深入了解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的深厚友谊。

一、巴基斯坦总统的言论

近日,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在帮助中国时,并没有想过留后路。我们相信,只有与中国站在一起,才能共同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这一言论在巴基斯坦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外界对巴中友谊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巴中友谊的历史渊源

1. 共同的历史遭遇

巴基斯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历史上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1950年,中国成立。两国在独立后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这使得两国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 共同的战略目标

中巴两国都致力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冷战时期,两国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相互支持,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冷战结束后,两国在维护地区稳定、推动多边主义等方面继续保持密切合作。

3. 互利共赢的合作

中巴两国在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据统计,2019年,中巴双边贸易额达到222亿美元,同比增长8.2%。中国已成为巴基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

三、巴中友谊的现实意义

1. 维护地区稳定

中巴两国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巴基斯坦地处南亚地区,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中巴两国在反恐、打击极端主义等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

2. 促进共同发展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两国合作的典范。该走廊全长约3000公里,连接中国新疆喀什和巴基斯坦卡拉奇,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CPEC的建设将带动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3. 提升国际地位

中巴友谊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两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中巴友谊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巴基斯坦总统的言论揭示了巴中友谊的深厚底蕴。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巴两国将继续携手共进,共同应对挑战,实现互利共赢。相信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巴中友谊将更加牢固,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表格:中巴友谊重要事件

时间事件意义
1951年中巴两国正式建交标志着两国友谊正式开启
1963年中巴签署《中巴友好条约》两国关系进入全面友好阶段
1999年巴基斯坦发生军事政变,中国坚定支持巴基斯坦政府体现了中巴友谊的坚定性
2013年中巴经济走廊(CPEC)启动成为两国合作的典范,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2020年中巴两国共同抗击新冠疫情两国友谊在困难时刻更加凸显

以上就是关于巴基斯坦总统说帮中国时没想留后路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为什么中国跟巴基斯坦关系如此铁

为何中巴关系这么铁呢?为何这世界上只有这一个国家称得上中国铁哥们呢?为何中巴关系是全天候呢?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印度的存在,其次是因为巴基斯坦对中国地缘战略意义的提升。

我们知道,历史上印巴都是英国殖民地,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瓦解,印度这片土地上也开始独立运动。但是,由于北部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南部主要信仰印度教,最后在英国主导下完成印巴分治。

由于印巴分治的领土分割是在短期内很草率完成的,自然会引发印巴的巨大矛盾,双方在1947年即因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大战,这就是著名的印巴第一次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各占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宣布结束。

第一次印巴战争与中国无关,那时中国还没解放。但是,第二次印巴战争就和中国有密切联系了。

1965年,第二次中巴战争时的国际环境是,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也未解冻并正与中国在越南进行较量,中印则在1962年刚刚爆发了中印战争并以印度溃败而告终。在这种时候,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非常好,已经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当时,巴基斯坦的主要盟友是中国和美国,巴基斯坦的军事装备主要都是美式装备。

第二次印巴战争起因又是没有划清的边界问题,双方因此大打出手。当时中国明确支持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总统1965年3月访华期间,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就曾向其明确承诺,如果印度侵略巴基斯坦,将军队开入巴基斯坦境内,中国将支持你们,那时候看巴基斯坦需要中国做什么。

另外还表示,如果印度进入中国,中国也可以进入印度,如果印度打巴基斯坦,中国就可以抄印度的后路去德里(相关内容见《外交评论》第三期《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援》,作者成晓荷)。

中国明确对巴基斯坦方面如此承诺,实际上就是准备好了随时介入战争。之后,印巴战争果然越来越激烈,巴方处于严重劣势。中国刚开始主要是外交和舆论方面的声援,后来中国方面由毛主席确定了军事介入。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表面上中立,实际上却是支持印度,其政治目的是试图借此推动亲美政权上台,从而进一步遏制中国。那时候,由于巴基斯坦的装备基本都是美式装备,美国保持“中立”(对巴军事禁运)的结果就是支持印度,本来就弱于印度的巴基斯坦,整个国家实际上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

这个时候,中国担心巴基斯坦内部因为外部巨大压力导致亲美势力政变,于是决定改变过去外交舆论上的支持策略,转而开始进行军事支持。中国军事支持非常给力,中国不但援助普通装备,甚至援助巴基斯坦包括T-59坦克和米格-19战机,有很多军事装备都是直接从我军装备中调拨。

就在巴基斯坦危在旦夕,军事要塞拉合尔濒临失守之时,中国果断出手,拔掉了中印边界印控工事,然后向印度发出最后通牒,即限印度3天时间拆除中锡边界上的所有工事,立即停止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

中国的这一通牒和一系列行动,震动了美国和苏联,他们担心中国的介入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大战,从而影响自己的战略利益。于是,在通牒后的第二天安理会即通过决议,限令印巴3天内停火。于是,印度很快拆了中锡边界的工事,偃旗息鼓回家了,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是印度扶植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搞独立,1971年11月在东巴基斯坦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在苏联的支持下出兵东巴基斯坦。12月战争扩大到了西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无力招架,军事重镇拉合尔再次面临失守,巴方求救中国,中国政府再次向印度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则中国政府保留采取一切措施的权力。在中国政府的巨大压力下,印度宣布停火。这次战争的结果是,东巴基斯坦获得独立,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

2008年,因为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印度一度将责任归于巴基斯坦,甚至试图因此发动战争,最后在中国强大压力下印度放弃了战争幻想。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完整的存在,是因为背后有中国的支持。否则,实力远强于巴基斯坦的印度,不知道会侵略多少巴基斯坦领土。印巴之间的平衡,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背后支持巴基斯坦。

因此,对巴基斯坦来说,中国就是巴基斯坦的命。本来,美国也是巴基斯坦的最重要盟友,从原来巴基斯坦大都是美式装备可见一斑。但美国在印巴战争中不但不支持巴基斯坦,还背后支持印度,对巴基斯坦实施武器禁运。看当时的形势,可见巴基斯坦是多么的困难。关键时刻,是中国这个真兄弟、真朋友出手,三番五次挽救巴基斯坦。

穆沙拉夫:从铁腕总统到逃犯,倾尽全力帮中国,中巴友谊的维护者

他是巴基斯坦的“铁腕总统”,是战场上人人闻之色变的“无敌战神”。这个表情坚毅的男人还曾因为做事风格太过强硬,被批为“冷血军阀”。

但就是这样一个钢铁硬汉,面对中国时却百般柔情。2008年中国遭遇了一次举国哀悼的大灾情,是他第一时间倾全国之力,甚至掏空了国库,不远万里来支援中国。在西方国家为难中国的时候,也是他挺身而出,站出来帮中国说话。

哪怕当他自己落难逃亡,他依旧对中国念念不忘,一心为中国着想。

他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闯出威名的?又为中巴两国的友谊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跟着我,带你一起了解这个重情重义的巴基斯坦前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的人生。

1943年,穆沙拉夫出生于印度。当时的印度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整个社会都处在动荡中,因此穆沙拉夫的童年过得非常的贫困。不过这也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痛苦,从此立誓要为人民服务。

在穆沙拉夫18岁的时候,他考入了巴基斯坦的陆军军校。在这里,他接受了最艰苦的魔鬼训练,但也使穆沙拉夫学会了如何打仗。

在军校毕业之后,他进入战场,成为了一名炮兵军官。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军事天赋和出色的战斗表现,他在战场上如鱼得水、无往不利,很快就立下了赫赫军功,成为了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从此后,他在军队里一路高升,很快就被提拔为了陆军参谋长。可这时,时任巴基斯坦的总理却和穆沙拉夫翻脸,想要将这个军事最高领导者除之而后快,而收到消息的穆沙拉夫当机立断,发动了手下解决这次危机,最后接管了国内大权,成为了巴基斯坦历史上第四位军人总统。

虽然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军人出身的新任总统,不过很快穆沙拉夫就用自己的能力狠狠打了这些人的脸,并且他还大力发展对华关系,也让巴铁这个称呼响遍了中华大地。

(二)哪个国家的总统能做到把自己的专机座椅拆了只为了能够更好的支援他国?

答案当然是我们的巴铁好兄弟,穆沙拉夫。在2008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动了整个国家的大地震,成千上百的人在这次灾情中失去了生命。当这个消息传到巴基斯坦的时候,穆沙拉夫立刻就抽调人手整备物资,派了两架军用运输机搭载着价值上百万美元的抗灾物资飞往中国。

这还没完,当他发现中国还需要更多的人手和物资的时候,他直接就来个了“全国大扫荡”,把一应能够找到的中国需要的物资全都搜罗一空,派出国内所有飞机送往中国。不仅如此,他为了能够腾出更多的空间装载物资,还拆掉了自己专机上的总统座椅。

事后当中国在清点各国送来的帐篷的时候,发现只有巴基斯坦送来的帐篷数量有零有整,在询问过后才知道,巴基斯坦国内几乎所有的帐篷都在这里了。

要知道,巴基斯坦在那个时候还正在经历蝗灾,他们自己本身也很缺乏这些物资,可他们为了帮助中国,可以说是连自己都不管不顾了。做完这些后,他还告诉中国人民,如果需要什么就尽管提,只要我们有就一定会提供。

除了物资之外,巴基斯坦还派来了大量的医护人员。看着这些亲切的面孔为了原本和自己无关的灾民们忙得双脚不离地时,为了表示感谢,中国方面提出了要给医护人员们加餐。

不过这个行为却被这些“白衣天使”们拒绝了。巴基斯坦的医护人员意志坚定的说,他们是来救人的,不是来吃饭的,伙食什么的不要紧,只要有菜叶吃就够了。

也正因为穆沙拉夫和巴基斯坦的人民对中国如此善良友好,很多人之后总会亲切的称呼这些中国人民的铁哥们为“巴铁”。

不仅如此,在我们申办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时,很多的西方国家都想要靠不出席奥运会的方法来抵制中国。但穆沙拉夫没有随波逐流,并且还发长文力挺中国,力挺北京奥运会。当奥运圣火传递到巴基斯坦时,他还携手总理,用最高规格的礼仪前来迎接。

可就是这么一个对中国友好的总统,却因为一个决定而被迫下台,流亡海外。

(三)虽然他让巴基斯坦走在复兴的道路上,却还是没能逃过流亡的命运,但哪怕自己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也不愿意拖累中国。

穆沙拉夫在上台之后,开始对国家进行改革,在一定的程度上把权力还给人民,还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在短时间里使得巴基斯坦的GDP总值足足翻了两倍。同时他还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当然其中他最交好的当属中国。

在穆沙拉夫的带领下,整个巴基斯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他还一度被誉为“救世主”。可即便是这样,还是有些人会质疑他为什么当了总统还掌握着军队。一些西方国家还别有用心的称他为“冷血军阀”。

因此,穆沙拉夫决定辞去在军队里的职务。当然,那时候的穆沙拉夫以为自己既深得民心,在军队里也留有余威,这样的举动并不会影响什么。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反而让那些反对的声音更大了。而在这样的压力下,他的很多部下也纷纷选择离开,使得穆沙拉夫再也无力掌控国家。无奈之下,他只好辞去总统之位,逃亡英国。他之所以选择英国不来中国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关系而让中巴两国产生矛盾。

后来穆沙拉夫逃亡数年后又重回国内,却没曾想刚下飞机就被逮捕。虽然最后他还是逃了出来,不过直到2020年巴基斯坦最高法院才对他进行了特赦。而此时的穆沙拉夫已经在迪拜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纵观穆沙拉夫的一生,他能从一介平民奋勇拼搏到总统的位置,毫无疑问他肯定是具备着很强的能力的。至于他在任期间做的事,我们肯定是无权去评论他在巴基斯坦国内的措施是对是错,但穆沙拉夫对于中国的情谊却是有目共睹的。他就连在逃亡路上都害怕拖累中国,不肯到中国来寻求帮助,足以见得他对中国有着多么深厚的情感。他永远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好朋友、好兄弟。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核弹哪来的

印度、巴基斯坦都是凭借著自己的技术来发展成核武器国家。

印度

早于1948年,在科学家霍米·巴巴(Homi J. Bhabha)的领导下,印度开始发展自己的核计划,并且于1956年时运作其第一个核反应堆CIRUS。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也大力支持印度发展核武器以获取政治和军事优势,进而促使印度在1950年代时获得和平核技术的使用方式。

随后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印度就边界问题与中国发生边境冲突,但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而备受国际同情,获得苏联及美国各别的技术支援。

同年11月,中国撤离双方争议地区后,印度仍持续跟苏联展开合作关系,但1962年印度右翼反对派开始批评尼赫鲁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同时有关核吓阻能力的议题也陆续在新闻界和国会争论。

1964年尼赫鲁逝世后,继任的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仍继续支持核武器的发展,而新政府的信息广播大臣英迪拉·甘地承诺在18个月后进行核试验,但是由于当时印度核计划尚未发展完全而失败。

之后有关核武器发展与否的争论仍然持续不断,反对发展核武器者认为印度应该继续坚持其和平主义的传统,而且核武器发展成本过于昂贵;

但支持者则认为印度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吓阻能力,以抵御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计划或是周边国家取得核武器的威胁。但1966年时,由于核武器发展计划的重要领导人霍米·巴巴逝世,使得印度的核武器计划一度暂缓下来。

1970年时,由于和巴基斯坦的冲突使得核武器计划开始加速进行,在美国、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合作的情况下,印度也和苏联签署了合作协议,但是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则认为必须发展核武器以稳定自身国家的定位。

英迪拉在1972年时下令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亦投入核武器的发展,并且决定使用CIRUS核反应堆所生产的钚原料及胖子原子弹的简化设计以制造核武器。

在1974年时,印度以和平核能爆破为名义于塔尔沙漠进行了微笑佛陀核试验,然而这是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结后第一次有其他国家展开核试验,这使得有关民间核技术可能被秘密地开发核武器这一事被广泛讨论,且后来被证明巴基斯坦与伊朗等国家也实际开展核武计划。

印度秘密发展核武器的作法马上在国际间引起极大的关注和愤怒,特别是最早以为是要开发核能发电技术而提供印度CIRUS核反应堆的加拿大等国家。印度发展核武器的原因除了是为了对抗拥有共同边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外,同时也是期望能借此成为南亚地区的大国之一。

印度进行核试验的消息传开后,印度社会有近90%的人支持,印度政府便继续其核武器与相关技术的发展计划,而自从1974年第一次核武器测试到1988年为止,印度借由20多次于大气中进行的和平核能爆破方式来测试能于军事上应用的核武器技术。

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印度一直无法设计出得以长期保存的核武器,一直到1980年代初期才开始存备少量的核弹头。在1989年巴基斯坦也开始发展核武计划后,便计划建立自己的核武器储存量。

最后在1998年时,印度在博克兰-II核试验(Pokhran-II)则对已经完全武器化的核弹头装置进行正式的试爆,并且对外发表已经拥有核武器能力。对于这次核试验,印度社会普遍给予正面评价,但也促使巴基斯坦于之后进行自己的核武器测试,而美国和中国则以破坏该地区安全为由实施经济制裁。

2005年7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希与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宣布两国将会缔结《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U.S.–India Civil Nuclear Agreement)并进行一连串合作事项,其中美国政府表示在印度为“拥有先进核技术的负责任大国”前提下双方应加强有关技术方面的合作。

随后印度政府宣布计划于2006年3月时将有关其民用以及军用的核计划分开,而美国国会则是在2006年12月时通过对应法案的设置。同时国际原子能总署批准了印度所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协议,允许其他核供应国集团解除对印度的出口限制。

最终美国与印度共同签署《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条约内容,然而美国国务院仍表示美国不会承认印度为合理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同时依照条约内容如果印度独自进行核试验的话将可能会停止所有与印度的合作。

同时美国政府也进一步表示《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并不是为了协助印度引进敏感的军民两用核技术所存在,而是让双方就核技术的设计、架构与操作能够进行交流,同时每个核供应国也保留权利要求印度解释之后的核计划。

虽然印度并没有作出任何有关其核武器数量的官方声明,不过在2011年6月时估计印度军方大约拥有80枚至100枚核弹头,不过这数字除了随时准备投入战场的核弹头外也包括尚未组装的核武器。而过去依照印度所能制造的钚产量进行估计,印度则有能力制备75枚至110核弹头。

有关核武器的制备主要是由2010年时关闭的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负责,并且透过加拿大所提供的CIRUS以及印度研发的陀鲁婆核反应堆(Dhruva reactor)的核废料经核燃料回收装置提炼出钚。

而根据在1999年时的估计,印度已经从自身的反应堆中成功分离出近4,200公斤的钚,这相当足以制备约1,000多枚核弹头。

今日印度主要的核武器投射平台包括有短程和中程烈火-3弹道导弹、军用机和水面舰艇等,而印度也计划在2012年歼敌号核子动力潜艇于印度海军服役后进行多次的海上试验,而这也意味着印度将会有“核三角”之打击能力。

巴基斯坦

因此在1970年时也在西方国家的设备和原料供应下,巴基斯坦于卡拉奇兴建了自己的第一座核电厂。

之后在巴基斯坦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支持下,1972年1月20日佐勒菲卡尔·布托于木尔坦召集各个领域的资深学者和工程师开会,并且宣布政府也将支持巴基斯坦研发核武器技术,同时也对于一些科学家的反弹则指称巴基斯坦仍需要核武器才能维持国家的生存。

在这次会议上佐勒菲卡尔·布托委任穆尼尔·阿莫·罕(Munir Ahmad Khan)以及其领导的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Pakistan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负责秘密透过核电相关技术来加以研制核武器。

1972年12月时,阿卜杜勒·萨拉姆领导的理论物理小组开始将一些科学研究报告提供给核武器研发小组,这也意味着巴基斯坦的研发团队也有能力进行更为深入的技术开发。

1974年印度顺利完成微笑佛陀核试验,成为除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外首次证实展开核武器发展的国家,这也对巴基斯坦自身研发核武器这一目标更为确定。

之后包括阿卜杜勒·卡迪尔·汗等核技术专家也加入核武器的研发团队,并且与扎希德·阿里·阿卡巴·汗(Zahid Ali Akbar Khan)一同进行了专门研发核武器的706计划(Project-706),而由穆尼尔·阿莫领导的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则负责20个实验室研究计划的进行。

当时的陆军参谋长(Chief of Army Staff)穆罕默德·齐亚·哈克的对于核武器研发计划也有所支持,并且将其视为应对印度也在发展核武器的解决方法。

另一方面法国则于1972年时和巴基斯坦展开核原料后续处理的合作,但是1974年印度试爆后,许多西方国家认为巴基斯坦必定在印度核试验后尝试开发自己的核武器,而纷纷选择结束与巴基斯坦合作关系。

1986年在美国的压强底下法国也宣告退出合作,这使得巴基斯坦只能够设法收购西方的核技术资料与部分零件。到了1990年时,美国更进一步以认为巴基斯坦于1980年代中期便有能力准备进行核武器测试为由,通过了普雷斯勒修正法案来结束对于巴基斯坦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然而尽管受到美国实施制裁的影响,巴基斯坦仍于1980年代继续进行核武器的研究,并且在拉希姆丁·汗(Rahimuddin Khan)的指挥下于查盖丘陵地(Chagai Hills)建构了相关的实验设施。

其中在1985年到1986年期间顺利生产足以制造1枚核武器的铀原料,并且在1987年和1989年时分别获得引爆核武器的关键技术与地面相应设施的兴建方法。其中由于中国和印度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敌对关系,这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断提供巴基斯坦有关核武器的设计。

除了支援巴基斯坦所需要、但无法自行生产的高技术水准的重点元件,甚至中国还将巴基斯坦所制造的核武器零件运到罗布泊进行核武器测试。

最终于1998年时在印度完成第二次核武器测试博克兰-II(Pokhran-II)后几个礼拜,在5月28日时于俾路支省查盖县的拉斯岛山(Ras Koh Hills)进行了贾盖-I核试验(Chagai-I),而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成功开发并且测试核武器的国家。同时也是伊斯兰国家中第一个拥有核武的国家。

1998年5月30日时,巴基斯坦则于俾路支省卡兰沙漠(Kharan Desert)进行了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贾盖-II核试验(Chagai-II)。

19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时,巴基斯坦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分别获得了导弹的技术以及重要零件,陆续发展出沙欣1(Shaheen-I)、沙欣2(Shaheen-II)和高里型导弹(Ghauri)并且经过多次的导弹测试。

其中从巴基斯坦所能生产的可分裂物质推估目前巴基斯坦本身约拥有90枚核弹头,根据研究报告指称印度和巴基斯坦如果爆发核战争的话可能造成近100万人死亡,并且间接影响全世界进入核冬天而有1亿人因为缺乏食物死亡。

2004年时,作为巴基斯坦核武器计划关键人物阿卜杜勒·卡迪尔·汗承认曾将核武器技术秘密地在国际黑市上进行贩售,同时包括朝鲜、伊朗和利比亚都曾经从巴基斯坦购买处理浓缩铀的气体离心法技术。

但阿卜杜勒·卡迪尔与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则否认了国际原子能总署和许多新闻媒体怀疑巴基斯坦政府或者军队也有协助这项交易,而之后他本人则提供了与先前说法相互矛盾的内容。

扩展资料:

核武俱乐部

目前全世界一共有8个主权国家已经成功试爆核武器,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内容则认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为“核武器拥有国”,其中各国成功获得核武器的先后次序分别为美国、俄罗斯(继承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

自从1972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订之后,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3个未签署该条约之国家也陆续展开自己的核武器计划。朝鲜虽曾于1985年正式同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然而在2003年宣布退出协议内容。

此外以色列也被广泛认为具有核武器的存在,但以色列政府则一直拒绝证实或者否认这一消息,不过也曾经间接透露已经进行了核武器试验。对于这些已经确认拥有核武器或者被广泛认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时候也会将它们称作“核武俱乐部”。

关于巴基斯坦总统说帮中国时没想留后路:揭秘两国深厚友谊背后的故事和巴基斯坦总统说帮中国时没想留后路的内容到此为止,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