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次子认可杜淳:传承历史,致敬英雄

发布时间:2025-10-09 04:17:58

各位好,本篇文章将围绕谢晋元次子认可杜淳:传承历史,致敬英雄展开,并且为大家解析谢晋元次子认可杜淳的关键点,敬请期待!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名叫谢晋元。近年来,谢晋元的次子谢继民在接受采访时,对演员杜淳表示认可,认为他成功塑造了谢晋元的形象。本文将围绕这一事件,探讨谢晋元的历史功绩,以及杜淳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一、谢晋元简介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浙江镇海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中国抗日英雄。他在抗日战争中,担任国民党第5军第88师524团团长,率领部队坚守四行仓库,被誉为“八百壮士”的团长。

二、谢晋元次子认可杜淳

2019年,电视剧《八佰》上映,由杜淳饰演谢晋元。该剧以1937年淞沪会战为背景,讲述了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坚守的故事。该剧上映后,谢晋元的次子谢继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杜淳的表演非常出色,他成功塑造了谢晋元的形象,我对他表示认可。”

三、谢晋元的英雄事迹

1. 四行仓库坚守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奉命坚守四行仓库,面对日军重兵围攻,他们英勇抵抗,坚守了四天四夜,为后续部队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2. 壮烈牺牲

在坚守四行仓库的过程中,谢晋元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我国抗日战争中的传奇。

四、杜淳在《八佰》中的表现

1. 演技精湛

在《八佰》中,杜淳将谢晋元的英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谢晋元的忠诚、勇敢、坚定展现得淋漓尽致。

2. 致敬英雄

杜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非常荣幸能饰演谢晋元这个角色,希望通过我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英雄,致敬英雄。”

五、谢晋元精神的传承

谢晋元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英勇事迹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正义的坚持。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谢晋元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传承方面具体内容
忠诚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勇敢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坚定坚定信念,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正义坚持正义,维护公平

谢晋元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杜淳在《八佰》中的出色表现,让更多人了解和致敬谢晋元。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谢晋元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专访谢晋元次子谢继民——“八百壮士”背后的故事

“八百壮士”背后的故事

谢继民

父亲从“文状元”转为“武状元”

羊城晚报:您父亲谢晋元是广东蕉岭人,您也在广东蕉岭出生,能说说您小时候的情况吗?

谢继民:1935年,父亲得知中日必将开战,几次动员我母亲带子女回广东蕉岭老家。父亲跟母亲说,“父母年纪大了,老人孩子都需要人照顾,你在家挑起这个担子,我在外面安心杀敌。”当时我还没有出生,1936年3月,父亲护送身怀六甲的母亲和我大哥、大姐、二姐回到蕉岭,待了两周就赶回上海了。1936年10月,母亲生下了我,按照父亲的嘱咐,给我起名“继民”。

母亲是上海人,学过多种乐器,从学校出来后成为教员。结果到了乡下,她要学干农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人照顾八口人。我们兄妹四人,大伯下南洋过世了,大伯母跟人走了,留下一个女儿,再加上祖父母,八口人的生活都靠母亲的辛勤劳作。父亲也会寄一些钱回来,但不多。

1941年,父亲殉国的消息传来,母亲痛不欲生,她等待和父亲团圆的精神支柱没了。母亲也想过一走了之,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她还是硬把这个家撑了起来。在乡下的生活是很苦的,母亲后来跟我回忆说,“在广东这十年是怎么过来的,我真不知道,就是咬紧牙关、一天天过。”我听了非常心酸,母亲是非常慈祥的人,言传身教,给我的教育很大。

羊城晚报:在您眼里,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谢继民:我父亲从小读书就很厉害,文化、体育都很好,后来考进了现在的广东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对我父亲有很大的影响。1925年,先是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六月广州发生“沙基惨案”,父亲目睹了暴行,他特别气愤,为什么外国军队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父亲决定投笔从戎。当时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是一文一武,分别培养“文状元”和“武状元”,我父亲就转到了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学员,先读步兵科,再转到政治科,后来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我从父亲的日记里得知,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时候,他和杨瑞符营长俩人每天早晚都会从一楼到顶楼巡视一圈,每个岗位逐个看。他在日记里写,“机枪手、投弹手、班长、排长、连长都是我”。意思是,当时他是一个个去教怎么打机枪、怎么投弹,因为很多士兵的军事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并不知道怎么作战。

父亲有勇有谋,他根据四行仓库的地理位置,做了周密的布置。仓库里有几万包粮食,都是黄豆、玉米、小麦。在几大包黄豆中间,要夹一层牛皮,这样子弹打过去,黄豆不会到处飞溅。利用粮食把一楼门窗堵死,二三层的窗口堵一半,派人日夜坚守;切断电源,便于隐蔽和防止着火。

羊城晚报:您是怎么了解到父亲的抗日事迹的?

谢继民:终于盼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母亲带我们子女四人从广东回到上海。报纸刊登了我们回沪的消息后,第二天就有孤军战士找上门。当时在上海各区的孤军士兵有五六十人。这些孤军战士的生活和工作大多没着落。我记得母亲说过,“团长牺牲了,我作为团长夫人,要把担子挑起来。”母亲用了很多父亲生前的关系,托人给这些孤军士兵介绍工作。1948年初,母亲想了一些办法,每月会给他们发一定的生活补贴,这些孤军战士到我家来,我就跟他们聊天。他们跟我讲了很多父亲的故事,现在这些老兵全都过世了。

我很希望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很多人跟我说,你父亲很伟大。我认为父亲是尽到了中国军人的职责。

“最多留一个团”,实际只留了一个营

羊城晚报:您怎么看四行仓库保卫战?

谢继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上海不断制造事端。“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时,日军猖狂的口号是“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占领中国”。中国军队以重大牺牲为代价,消灭了日军数万人,也粉碎了日军“三天占领上海”的美梦。当时两国的国力、武器、装备等等相差悬殊。在敌军的火力攻势下,中国军队的大防线被突破,10月26日,中国军队不得不全线西撤。

10月30日将在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会议,中国政府希望在会上争取西方的同情和支持。当时的外交官顾维钧要在会上发言,如果中国军队全都撤了,外交官在会上发言就不硬气。所以,大部队撤了,八十八师要坚守下来。师长孙元良觉得不值得这么多人为此牺牲,他说“最多留一个团”,实际上只留了一个营。为了迷惑敌人,也为了更接近一个团的人数,父亲对外说的是八百人。现在很多人说,“八百壮士”最后太悲惨,实际上他们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个人,他们忍辱负重,最后也鼓舞了民族精神。

四行仓库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在苏州河北岸,南岸是公共租界,东边过了西藏路也是租界,日军主要从西边和北边发起进攻,就像一个人靠在墙角跟人打。仓库非常坚固,墙很厚,大概有30到50厘米。有些电视剧讲到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国军队从仓库冲出去刺杀日本兵,一看就是错的,因为这场仗是在仓库里打的。

羊城晚报:“八百壮士”撤出四行仓库之后,发生了什么?

谢继民:“八百壮士”狠狠打击了日军的气焰,但也引来了更疯狂的进攻。为了避免战火殃及租界,租界强迫中国政府撤军。父亲再三表示决心死守,最终军命难违,四天四夜后,还是退入到租界。日本人一看中国军队撤退了,要求租界把“八百壮士”交给他们,租界不敢交,但也不敢放,于是把战士们关在孤军营里。

孤军营用铁丝网围起来,有白俄兵看守,条件非常恶劣。但父亲还是严格要求战士们,每天安排出操,锻炼身体;教他们生产技能,比如做肥皂、编织藤具、做木工,以便战士们日后到社会上有一技之长谋生。后来很多老兵跟我说,当时他们不理解,认为把钱花在吃饭上更好,只想着过一天算一天,目光很短浅。父亲从1938年开始写日记,他多次向上争取释放孤军,重返抗日战场,但收到的回电都是要“忍耐”,“坚忍自重,坚持到底”。孤军营四年,军心逐渐涣散,1941年,父亲在营中被汉奸刺杀。

羊城晚报:您看了电影《八佰》吗?您怎么评价电影?

【四行仓库保卫战】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一次重大战役。1937年10月26日,在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谢晋元率领四百余位士兵,以少敌多,和日军浴血奋战四天四夜,守住了四行仓库,重振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谢晋元

字中民,广东省蕉岭县同福乡尖坑村人,生于1905年4月26日,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是著名的抗日英雄。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他率领“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和日军作战,鼓舞了人民的抗日热情。1941年4月24日,在上海殉国。2014年,谢晋元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谢晋元次子认可杜淳:传承历史,致敬英雄和谢晋元次子认可杜淳的问题解答到此为止,希望能解决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