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接班人: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5-10-01 23:53:10

各位老铁们好,今天的文章将为您解析第六代接班人: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的内容,同时也会提到第六代接班人的相关问题,感谢支持,接下来一起看吧!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如今,我们正处在新时代的起点,第六代接班人的崛起,预示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他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将成为推动国家繁荣富强的中坚力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第六代接班人的特点、挑战与机遇。

一、第六代接班人的特点

1. 全球化视野:第六代接班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善于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2. 创新精神:他们敢于突破,勇于尝试,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思维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3. 责任担当:第六代接班人深知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勇担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 团队协作:他们注重团队协作,善于沟通,能够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完成目标。

5. 终身学习:第六代接班人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第六代接班人面临的挑战

1. 传承压力:第六代接班人需要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实现事业的传承。

2. 竞争激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第六代接班人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压力。

3. 价值观多元化:新时代的价值观多元化,第六代接班人需要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4. 环境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第六代接班人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

三、第六代接班人面临的机遇

1.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第六代接班人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他们成长。

2. 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第六代接班人的需求日益增长。

3. 创新环境:新时代为第六代接班人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4. 国际舞台:第六代接班人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国家争光。

四、第六代接班人的培养策略

1. 加强教育:培养第六代接班人,首先要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让第六代接班人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搭建平台:为第六代接班人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4. 传承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第六代接班人的家国情怀。

五、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个关于第六代接班人的案例分析:

案例:张华,某知名企业第六代接班人,他成功带领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分析

1. 全球化视野:张华具备全球化视野,善于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为企业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2. 创新精神:张华敢于突破,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企业始终保持竞争力。

3. 责任担当:张华深知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带领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

4. 团队协作:张华注重团队协作,善于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完成目标。

5. 终身学习:张华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六代接班人是新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面对挑战与机遇,第六代接班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勇担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共同期待第六代接班人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日产Z系列将迎来新的接班人

近日据外媒报道,日产400Z跑车将在2022年底之前发布,并在2023年投放市场。根据日产最近公布的视频和渲染图,以及对日产全球产品战略副总裁伊凡·埃斯皮诺萨(IvanEspinosa)的采访,这款跑车已“非常接近”发布的状态了。

(400Z渲染图图片来源:motor1.com)

说起悬挂日产标识的跑车,大家往往最先想到就是GT-R,而历史和文化属性同样丰富的Z系列跑车却稍显暗淡。事实上,Z系列有着远比GT-R家族更早走向全球的经历,也更早地出现在了电影、动画等衍生世界中。在日产400Z到来之前,提前了解日产Z系列跑车家族,可谓时间刚刚好。

Z系列的诞生背景

上世纪60年代初,日产正与雅马哈合作,计划设计一款全新车型以替代自1959年就开始量产,并最终被命名为Fairlady的跑车家族。针对这一合作,雅马哈给出了名为YX-30的原型车,日产高层对于这款车的未来非常看好,认为其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日产品牌的形象。但遗憾的是,雅马哈为YX-30的量产车型所研发的直列6缸2.0升发动机的性能并没有获得日产方面的认可。双方最终结束了合作,而那台日产并不满意的全新发动机,最终在雅马哈的继续完善下,成就了日本汽车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车型——丰田2000GT。延伸阅读:《丰田2000GT车主得以如愿》

(YamahaYX-30)

跑车对于品牌形象的积极影响,日产已经相当看重了,所以,尽管合作项目失败了,但跑车本身的研发并不能停止。时任日产北美总裁片山丰(K先生)和在对美国市场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之后指出,日产应该生产普通人也能负担得起的跑车,用较高的性价比和出色的设计来打败那些在北美市场形成垄断局面的欧洲跑车。

(K先生和设计师们讨论240的车身设计)

最终,这个具有一定创新意义、性价比超高、比例线条优美,且能够共享大量日产其他车型零部件的跑车于1969年被正式发布,被命名为240Z。

(K先生与240Z合影)

Z系列历代车型回顾

1、第一代240Z(S30)

240Z的设计堪跑车造型的经典“教科书”。修长的车头配合上紧凑的车厢,比例优雅且运动感浓郁,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一名在此之前从未设计过真车的设计师——尾良彦。应该说,如此优秀的车身造型,尾良彦还是借鉴了不少同时期欧洲跑车的精彩设计细节,但这种借鉴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尴尬,甚至还有将其发挥到更高层次的感觉。

虽然在发布前进行了数次重大的调整,但消费者还是对这辆全新的跑车报以了极大的热情。240Z所搭载的2.0升直列6缸发动机按照不同市场,有着不同的输出数据,但在日本本土发售的高性能版本车型略有不同,其搭载的2.0升直列6缸发动机直接来自于同时期的SkylineGT-R。第一代Z系列跑车家族后续还增加了4座版本的260Z,以及280Z等车型,这些车型在动力方面均有所变化,车身外观的细节也在不同的年份有着一定程度的变化。

2、第二代280ZX(S130)

第二代Z跑车在出口市场上被称为日产280ZX,在日本国内市场上继续使用“Fairlady”这个名称。在石油危机的大背景下,第二代Z家族的成员在动力方面的表现相对比较平庸,再加上车身远比第一代车型臃肿不少,所以其市场口碑很一般。但在接近换代之时,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运动型跑车有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日产所研发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出现在了第二代Z家族成员的发动机舱内,其最大功率180马力的数据在当时堪称可观,性能也令人印象深刻。

3、第三代300ZX(Z31)

1984年发布的第三代Z跑车拥有更为简洁、流线的造型,和上世纪80年代所流行的汽车设计风格相当吻合。伴随着日本对于跑车的超高需求,以及北美市场传统跑车地位的稳固,这一代Z跑车开始重点强调性能和驾驶体验。除了自然吸气的VG系列V6发动机能够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其所配备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输出已经达到了220马力以上的水平,而且其操控表现也一改之前软绵绵的传统,变得更为硬派。

4、第四代300ZX(Z32)

毋庸置疑,第四代Z跑车是这个家族最为巅峰的代表。诞生于1990年的它拥有更为流线,且更具启示意味的跑车造型。双涡轮增压3.0升V6发动机的输出被严格限制在280马力的水平,而稍作改装,这台发动机的输出就可以超过400马力。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是日本高性能汽车的黄金岁月,第四代Z跑车无论是在日本本土,还是北美市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遗憾的是,这一代跑车在面世后不久日本的经济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退状态,高性能跑车不再是消费的关注点,MPV和RV车型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流,而日产也在很长时间里搁置了这个跑车家族的换代计划。

5、第五代350Z(Z33)

经历了第四代的辉煌后,Z跑车迎来了短暂的空白期。第四代停产之时,正值日产以及全球车企的危机时刻,之后便有了日产-雷诺联盟。卡洛斯·戈恩接手日产之后,开始着手于日产品牌的复兴,第一个举动就是“唤醒”Z跑车家族。2002年夏天,第五代Z跑车发布,这也是中国车迷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跑车家族。第五代Z采用和Skyline相同的FX平台,前期搭载的是VQ35DE引擎,而在后期则换装了大名鼎鼎的VQ35HR引擎,原厂马力达到了287匹。不论是GT赛事还是漂移赛场上,你都可以看到350Z的身影,两年20万的销量足够证明350Z是相当成功的。

6、第六代370Z(Z34)

2008年的洛杉矶车展,继GT-RR35后,日产发布了Z跑车的第六代产品。它在动力方面换装了代号为VQ37VHR的3.7升自然吸气V6引擎,拥有327匹马力。而后期NISMO版本的最大功率,更是达到了344马力。自2012年的中期改款后,Z34世代的370Z已很久没有过更新,而这代车型至今也已活跃了足足12年,近日官方终于透露出一丝即将更新换代的消息。

日产公布NISSANNEXT计划

虽然已经看到了400Z的渲染图,但是目前全网都没有拍到400Z的伪装谍照路试谍照,因此也有不少人猜测,它将是一款全新车型。因为,如果仅在370Z的基础上更新换代,不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

伊凡·埃斯皮诺萨(IvanEspinosa)表示:“新车暂时不会推出电动版本,因为电动技术并不适合跑车。”因此据猜测,400Z或搭载双涡轮V6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达到400马力,英菲尼迪Q60车型上的手动和自动变速器或将适用于400Z。

(测试全新动力系统的骡车)

今年5月底,日产汽车宣布了其《NISSANNEXT:FromAtoZ》计划,旨在4年时间里,将通过削减成本、注重利润和开发新的产品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利润。未来,日产将投资重点放在中大型车和豪华车细分领域;到2023财年销售超100万辆电气化技术汽车;日本市场增加两辆电动车和四辆配备e-POWER技术的汽车,电气化率提高到60%或更高。

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日产汽车承诺将在未来18个月内推出12款新车,但还不能确定是否会包括车迷们期待的Z系列车型。Z跑车是日产高性能汽车阵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一个十分JDM的车系。在如此严苛的排放标准下,日产还能坚持Z跑车的传承,可以看出日产对这台车拥有不小的期望尽管其名气与性能稍逊于日产自家的GT-R,但它依然是许多车友心中的“窈窕淑女”。

你是否期待400Z的到来?

欢迎分享给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陈伯华人物简介

陈伯华

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获得“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中文名:陈伯华

别名:新化钗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北

出生日期:1919年3月

逝世日期:2015年1月30日

职业:戏剧演员

主要成就: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

代表作品:《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等

人物生平

1919年,陈伯华出生在武汉,家境殷实的陈伯华,小时候常跟着母亲逛戏园子,是个小戏迷。

1927年,8岁的陈伯华走上学艺之路,进入“新化科班”学演花旦,取艺名“新化钗”,由刘本玉启蒙,拜在大师“牡丹花”董瑶阶门下,天资聪颖的她一出科便成名,人称“筱牡丹花”。

1934年,15岁以筱牡丹花的艺名主演《霸王别姬》、《风尘三侠》名噪武汉三镇。

1936年后,陈伯华嫁为人妇从舞台隐退,16年间鲜有登台。

1960年秋,周总理备下家宴,邀请参加全国旦角名演员讲习班的陈伯华和袁雪芬、红线女到家中做客。总理对陈伯华说,“汉剧源远流长,对京剧和许多剧种都有过很大的影响。全国13个省有汉剧,这个古老的剧种是有发展前途的。”

1962年1月,湖北省建立了以陈伯华为院长的武汉汉剧院。武汉汉剧院的建立,使全国汉剧有了一个艺术中心,对促进和推动全国汉剧艺术的发展起了深远影响。

2015年1月30日,陈伯华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2015年2月3日9时,陈伯华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汉举行。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剧协常务理事,湖北省及武汉市政协副主席。

艺术生涯

在70余年艺术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风格各异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对汉剧旦角唱腔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1927年,那年独自报考了汉剧第一个女子科班“训幼女学社”学戏,陈伯华取艺名“新化钗”。师父刘本玉是一位精通汉剧十大行档,堪称全才的艺术教育家。由于名师指点,加之聪明勤奋,几年功夫陈伯华已光彩照人,头角初露。随后她又拜汉剧青衣大王牡丹花(董瑶阶)为师,并恩结父女,遂改艺名“筱牡丹花”。诗人徐迟在他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之前的另一部名篇《牡丹》中,将陈伯华誉为“一朵鲜艳无极的大红牡丹。”

1929年,女学社第一次闯荡江湖是去九江。一次演出《打侄上坟》,扮演小生的演员病了,正当大家急得不知所措时,常在台上“偷艺”的陈伯华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演!”当时情况紧急,老板虽不放心,也只好让她出台了。陈伯华迈着台步到了台口,还未念第一句台词,她那双传神的眼睛便博得台下一片掌声。陈伯华首次反串,出人意料取得成功。陈伯华坐科结业后,并未陶醉在一系列成功的喜悦里,随着艺术阅历的增长,她逐渐感到一种新的不满足。因为传统的青衣束缚诸多,拘谨守旧,常常是捂着肚子演唱,根本谈不上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陈伯华开始有意识地同那些有革新精神的汉剧前辈合作,与当时红极一时的戏剧改革家朱洪寿在长乐戏园组织了一个新班,提出“复兴汉剧”的口号。他们请出戏剧界前辈刘艺舟为陈伯华编写了《霸王别姬》和《红拂传》两出新戏。这两出戏格调高雅,既能充分发挥汉剧特点,又富有时代新意,陈伯华每次演出,剧场人山人海,汉口为之不夜。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南行政委员会派著名影剧艺术家崔嵬和陈伯华一起对传统剧《宇宙锋》修改加工,作为汉剧的重点剧目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

1952年,新成立不久的武汉市汉剧团,迎来陈伯华加盟。由其主演的汉剧传统剧目《宇宙锋》,进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这出戏,汉剧名旦李彩云演过,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代表剧目。但在这年的10月3日,陈伯华在首都剧场的演出,与前辈大师完全不同,她将青衣、花旦融入一炉,还根据特定环境中人物表演的需要,借用了花脸、小生甚至鬼魂的身段,唱腔更是炉火纯青,与身段表演浑然一体。陈伯华的表演轰动京华,荣获演员一等奖。她的艺术像一朵芳香四溢、绚丽夺目的牡丹,绽开在新时代人民戏剧的舞台上。《宇宙锋》演出的成功给予她信心和勇气,她接着排演了《秦香莲》、《柜中缘》等推陈出新的传统戏。

1957年,陈伯华带着新排的《二度梅》和《宇宙锋》、《秦香莲》、《柜中缘》等剧目赴上海、北京等地巡回演出。《二度梅》公演那天,上海戏剧界名流云集,一批国外专家也慕名而至。专家们抬着比人还高的花篮送上舞台,缎带上用中外文字写着“一串闪闪发亮的珍珠——敬献陈伯华”。狂热的观众挤在台口,久久不肯离去。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盛赞陈伯华的表演,特备家宴宴请陈伯华。不久,《二度梅》继《宇宙锋》、《柜中缘》之后,又搬上了银幕,陈伯华的表演艺术饮誉海内外。

1962年元旦,由周总理亲自命名的武汉汉剧院隆重成立,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欣然为建院题词,陈伯华出任院长,汉剧又迎来了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陈伯华先后排演了《贵妃醉酒》、《墙头马上》、《状元媒》、《穆桂英智破天门阵》、《三请樊梨花》以及现代戏《江姐》、《赵玉霜》、《秋瑾》、《太阳出山》等剧目,从而逐渐形成了以《宇宙锋》所奠定的风格特点:追求高雅的情趣和意境,讲究内心活动的形体和技巧,雍容华贵、清新大方、旋律优美、声腔委婉。既保持着浓郁的汉剧特色,又散逸着清新的时代气息,将古老的汉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丰富完美的陈派艺术体系。

在陈伯华的心目中,艺术高于一切。晚年她仍把全部精力倾注在汉剧事业上。为培养接班人,她竭尽全力,甘当人梯。十几年来,她的学生接二连三荣获“梅花奖”或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除带徒授艺外,她还经常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为边疆战士演出。她不顾高龄,率团赴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演出,使古老的汉剧焕发新姿,跨越国门。

1982年,60多岁的陈伯华再度率团赴香港演出,主演了精品力作《二度梅》、《宇宙锋》、《柜中缘》、《贵妃醉酒》。香港各界称颂她的表演“精彩绝伦”。

作品特色

陈伯华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唱腔艺术方面的革新,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大胆融合,根据不同人物设计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配上她那被音乐界誉为“优秀花腔女高音”的清脆秀丽而富有弹性的歌喉,显示出花俏细腻、委婉深沉的艺术风格,“陈派”唱腔由此饮誉全国。

陈伯华自8岁学艺,至今已有76年的艺术生活,跨越两个世纪,经历了几个时代,她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在汉剧艺术的沃土上耕耘创造,她是汉剧艺术的象征,如同越剧的袁雪芬、豫剧的陈素真、粤剧的红线女、黄梅戏的严凤英,陈伯华不再是一个个人符号,她是现代汉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陈伯华对身段、眼神、手势、步伐等都十分讲究,李金钊记得一次赴县城演出归途中,陈伯华向他讲了练基本功的真谛,昨天他专门把这些内容编成了二十句的口诀,光眼神就有“眼为心之窗,平视须透墙。涮眼分左右,扫眼一溜光。闪眼似扯霍(闪电),狂眼带惊愕。散眼眼无神,虚眼视若无”等讲究。

陈伯华生于1919年,她8岁学艺,早年以“小牡丹花”之名蜚声剧坛。她的表演文武兼备,熔青衣、花旦于一炉,演出了《宇宙锋》、《二度梅》、《状元媒》、《墙头马上》、《三请樊梨花》、《柜中缘》、《秦香莲》、《断桥》等众多经典剧目以及《江姐》、《秋瑾》等现代戏,形成了华丽细腻、圆润婉转、柔媚醇亮的“陈派”唱腔,深受戏迷好评。

南京大学文史名家胡小石教授20世纪50年代观汉剧《宇宙锋》后,诗赞陈伯华才艺:宛转歌喉一串新,汉滨如见弄珠人。乍逢赵女来秦殿,何减梅家有洛神。

成就荣誉

1952年,陈伯华主演的《宇宙锋》获全国首届戏曲观摩大会表演一等奖。

198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陈伯华“汉剧艺术大师”称号。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两院合并后任汉剧院院长。

1999年,陈伯华80华诞和舞台生活70年,中央以及省、市政府再次为她隆重贺寿,并授予她“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2004年,陈伯华荣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

2006年,汉剧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陈伯华名列文化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个人生活

孝女亲自嚼食喂母亲

很多人知道陈伯华是汉剧大师,却很少人知道陈伯华其实是个罕有的孝女。

胡克庆老人介绍,因为工作关系,他曾多次采访陈伯华,印象中陈伯华十分孝敬母亲,在家时都会亲自给母亲梳头,陪她聊天,即便自己工作很忙,也从不中断。

湖北省汉剧团表演艺术家程彩萍1981年拜在陈伯华门下,是她的第三代弟子。程彩萍回忆,学艺时她常常到师父的家中,“因为老母没有牙齿,又喜欢吃生煎包,师父就用嘴把包子皮嚼软后,再喂给母亲吃。师父对她母亲的敬爱,让我们这些晚辈自愧不如。”

良师85岁仍教传汉剧

2004年,85岁的陈伯华身在病房,却心系汉剧。当年,她招收武汉汉剧院青年演员毕巍然为关门弟子,收余少群为再传弟子。

余少群表示,他得知太师父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前年他还专程回武汉看望太师父。“不论是在我学习从事汉剧艺术的十年里,还是转战影视的这些年。太师父都像当初收我为徒弟时一样关心我!不论何时见到她老人家有一句教导总是挂在嘴边:‘乖乖!不管在哪里都要好好演戏,琢磨好戏里的角色’。恩师一路走好!师恩永记!师德永存!”

社会评价

当代京昆大师俞振飞曾评价说:“京剧二百年,出了个梅兰芳;汉剧三百年,出了个陈伯华,陈伯华是中国汉剧艺术的骄傲。”

梅派传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十分悲痛。“她的《宇宙锋》,那是绝对的经典。父亲很喜欢听她的《宇宙锋》和《二度梅》,家里都留着她的唱片。”梅葆玖在表达自己沉痛惋惜的同时,也表示,希望陈大师的汉剧艺术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弘扬下去。

著名京剧老生演员、谭门第六代嫡传人谭孝曾说,自己那代人赶上了陈伯华老师的演出,非常幸运。“几十年前,我曾经有幸在北京看过她表演的《宇宙锋》,非常精彩,虽然我没能跟她当年交流过,但是通过看演出、看传纪,我对其深厚的艺术造诣是非常崇拜的。”

“东方美人,风华绝代。”81岁的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肖慧芳,这样描述她印象中的陈伯华。肖慧芳介绍,陈伯华年轻时有东方美人之称,最重要的是她在艺术上糅合青衣、花旦、甚至武旦的表演于一炉,使汉剧声腔更细腻优美。陈伯华终身离不开汉剧,而作为武汉的城市记忆,汉剧同样离不开陈伯华。

武汉汉剧院执行院长刘智勇表示,“汉剧的辉煌就是从陈伯华时开始的,她是汉剧的一面大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艺术人才。她不仅是汉剧的楷模,她一生献身艺术的高风亮节,还是整个文艺界的楷模。”

作为汉剧艺术的象征,陈伯华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风格各异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对汉剧唱腔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陈伯华的挚友、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张明智叹息道:“她对自己非常严格,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这么多年来,只要有演出,她上场前是坚决不吃饭的。老话儿说,饱吹饿唱,肚子吃饱了,丹田的气就提不上来。她一直这么要求自己,只要上舞台,就要以最好的状态面对观众。汉剧如果不是她坚持到现在,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说:“陈伯华大师的去世,标志着汉剧的一个时代逝去了。”“陈伯华大师的去世,是汉剧剧种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汉剧的一个时代逝去了!”朱世慧悲痛不已。朱世慧十多岁时考入省戏曲学校,那时候,陈伯华曾应邀给他们讲课,朱世慧也常看陈伯华的戏。“她的戏特别有光彩,好听又好看。”朱世慧说,多年来去全国各地演出时,常有同行问起陈伯华的情况,她是湖北的代表,也是湖北的光荣。

后世纪念

遗体告别仪式

2015年2月3日9时,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汉举行,来自海内外各界近千人泪送大师最后一程。

灵堂内,陈伯华静静躺在鲜花丛中,神色安详。一副悬挂着的挽联:“宏宣江汉声,二度梅开,相与京昆争艳;新拓优伶路,群英辈出,恰同伊洛传芳”,高度概括了她富有魅力的艺术人生。

戏迷收藏其数百物件

闵晏清的家中,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他63年来有关陈伯华的几百件“记忆”:戏票、演出剧目单、陈伯华的照片、有关陈伯华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陈伯华九十大寿宴会上的菜单。琳琅满目,整齐完好。

所有的收藏中,有两本剪报集格外陈旧,里面集合了从1950年开始,各类报纸上有关陈伯华的新闻报道共83页。纸张陈旧泛黄,稍稍用力就会把它弄破,但这却是闵晏清一家的传家之宝。

两本剪报集的制作者是闵晏清的舅舅。同样是一名汉剧爱好者,也都是陈伯华大师的粉丝。1950年,闵晏清的舅舅开始在一家大型企业的工会任干事,他利用每天能够回收废弃报纸的机会,做成剪报集,并在每张报纸下面标明日期、页码,方便查阅,这一做就是整整16年。

本篇文章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理解第六代接班人: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有所帮助,也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第六代接班人的更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