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粼岂是池中物:探寻人生价值的详细思考

发布时间:2025-09-25 18:52:37

朋友们好!在今天的内容中,我们将围绕金粼岂是池中物:探寻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展开讨论,同时涉及到金粼岂是池中物的相关问题,希望能解答您的疑惑,现在马上开始!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池清水,金粼闪烁,却终究只是池中之物。金粼岂是池中物?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又该如何去践行自己的人生呢?

一、金粼岂是池中物:人生的真谛

1. 什么是金粼

金粼,即金色的小鱼,象征着美好、珍贵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在追求着属于自己的金粼,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池中物:束缚与局限

池中之物,意味着被束缚、受限。人生在世,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就像池水一样,将我们包围,让我们感到束缚和局限。

3. 金粼岂是池中物:人生的真谛

“金粼岂是池中物”,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追求金粼,更在于突破束缚,实现自我超越。我们要努力成为那只跳出池水的金粼,追求更高的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探索

1. 人生价值的内涵

人生价值,是指个体在人生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信念和理想。它包括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

2. 人生价值的实现

(1)物质价值:追求物质价值,是人生的基础。我们要努力工作,创造财富,提高生活质量。

(2)精神价值:追求精神价值,是人生的升华。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3)社会价值:追求社会价值,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关心社会,奉献他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明确人生目标: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之努力奋斗。

(2)坚定信念: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2. 不断提升自己

(1)学习知识: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锻炼能力:我们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 关注他人,奉献社会

(1)关爱家人:我们要关心家人,为他们创造幸福。

(2)服务社会:我们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四、金粼岂是池中物:人生价值的践行

1. 案例分析

(1)马云:从一名普通教师到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破了束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屠呦呦:她用一生的时间研究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我们该如何践行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2)努力提升自己: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关注他人,奉献社会:我们要关心家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粼岂是池中物,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和实现。让我们勇敢地跳出池水,追求更高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提升自己,关注他人,奉献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那只闪耀的金粼,让人生绽放光彩。

表格:人生价值实现的关键因素

关键因素具体内容
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自我提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社会责任关心家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金粼岂是池中物它究竟出自何方

金粼是指金色的粼粼波光,它可能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或冶炼技术。

一、金粼的由来

神话传说:一种说法认为,金粼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相传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池塘中盛开着金色的奇花异草,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这种景象被称为“金粼”。冶炼技术:另一种说法认为,金粼起源于古代的冶炼技术。在提炼黄金的过程中,矿石表面会形成一层金色的薄膜,这层薄膜被形象地称为“金粼”。二、金粼的象征意义

金粼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财富、尊贵和吉祥。它是财富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一些诗词中,金粼还被用来形容美好的景象和心境,如“金粼波光耀晴空”、“金粼映月照芳华”等。三、金粼的出处推测

目前关于金粼的确切出处尚无记载,但根据神话传说和冶炼技术两种说法,可以推测金粼可能起源于古代的这些文化背景。神话传说中的金粼与吉祥、富贵紧密相连,而冶炼技术中的金粼则直接关联到财富和尊贵。四、金粼在现代的意义

在现代,金粼的含义更加丰富多样。它仍然代表着财富和尊贵,但更多地被赋予了美好愿望和希望之光的象征意义。人们常常以金粼为象征,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困境中保持希望和勇气的决心。

关于华清池温泉的诗句

1.描写华清池的诗句七律过华清池

山姿水态冠秦疆,美色当初醉李唐。

只把风怀传妙丽,依然韵致舞霓裳。

恨歌独宠痴情圣,遗憾千年错位皇。

一去红尘人已换,满园腰似楚宫娘。

过华清池

眼前宫殿逾千年,草木深深景自然。

几处温汤流日夜,满池祸水化云烟。

琼花失色春光老,娇燕离梁晓梦残。

禁地难封妃子杳,游人那得不开颜。

过华清池

华清池里水犹温,捉蒋亭前日又曛。

义举煌煌彪史册,赤诚默默送晨昏。

夏威海浪难平意,歌乐山云暂慰心。

向使当年无愤谏,何成今世大国尊?

贺新郎过华清池

千载风尘月,望骊山,依稀还是,旧时宫阙。寂寞芙蓉汤水冷,空对榴花如雪。数不尽,匆匆过客。当日风流今安在?只咸阳青冢长凄绝。向渭水,诉呜咽。开元盛世如鸿掠。想当年,玉环新嫁,两情何热?孰料马嵬坡前事,落得愁肠千结。忍看着,香销玉灭。废政贪欢臣子乱,问玄宗,究属谁人错?嗟往事,寸肠裂。

过华清池

玉阶红颜次第开,

古道长安冰河融;

华清池月醉唐时,

落尘妃子荔枝红!

过华清池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2.形容华清池的诗句描写华清池的诗句

★七律过华清池

山姿水态冠秦疆,美色当初醉李唐。

只把风怀传妙丽,依然韵致舞霓裳。

恨歌独宠痴情圣,遗憾千年错位皇。

一去红尘人已换,满园腰似楚宫娘。

★七绝·华清池

红墙绿瓦绕骊山,

对酒三杯醉玉环。

松掩廊台妃子笑,

频歌起舞乐笙弹。

★过华清池

眼前宫殿逾千年,草木深深景自然。

几处温汤流日夜,满池祸水化云烟。

琼花失色春光老,娇燕离梁晓梦残。

禁地难封妃子杳,游人那得不开颜。

★七绝·华清池

华清漫步赏骊山,

楚楚身雕似玉环。

遥想玄宗多宠幸,

凝脂尽沐御温泉。

★过华清池

华清池里水犹温,捉蒋亭前日又曛。

义举煌煌彪史册,赤诚默默送晨昏。

夏威海浪难平意,歌乐山云暂慰心。

向使当年无愤谏,何成今世大国尊?

★七律·和栀子《华清池》

腻涨华清绝代娇,皇恩浩荡妒群寮。

红尘一骑香妃醉,素练三围粉黛消。

折戟常思滔覆辙,瞒天那肯认前朝。

八千里路西游账,雪月风花早报销。

★贺新郎过华清池

千载风尘月,望骊山,依稀还是,旧时宫阙。寂寞芙蓉汤水冷,空对榴花如雪。数不尽,匆匆过客。当日风流今安在?只咸阳青冢长凄绝。向渭水,诉呜咽。开元盛世如鸿掠。想当年,玉环新嫁,两情何热?孰料马嵬坡前事,落得愁肠千结。忍看着,香销玉灭。废政贪欢臣子乱,问玄宗,究属谁人错?嗟往事,寸肠裂。

★七律·华清池

华清池水洗脂膏,绿柳红榴两寓褒。

郎帝良辰台殿暖,贵妃鸾帐楚山高。

霓裳锦袖常舒舞,粉颈香腮永乐陶。

水雾茫茫藏百媚,飘飘裙袂也英豪。

★过华清池

玉阶红颜次第开,

古道长安冰河融;

华清池月醉唐时,

落尘妃子荔枝红!

★七律·游华清池有感

池阔宫奢泉醉皇,千年情梦舞霓裳。

棠红雨润娇无力,荔贵骑飞遥更狂。

长恨歌悲空比翼,浮生殿诡半斜阳。

童追锦鲤荷花映,沧海桑田总未央。

★过华清池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七绝·过华清池

柳舞清风泉映宫,温汤一脉两相融。

琼花失色春光老,长恨悲歌绕碧空。

★长恨歌里面提到了一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鹧鸪天·华清池

山染青青水染苍,粼粼波影拢春墙。黄莺紫燕鸣池柳,曲径弯桥通画廊。

凝凤露,浴龙光,流连忘返任徜徉。千年不减****气,醉了莲花醉海棠。

★1959郭沫若华清池水色清苍,此日规模越盛唐

★华清池断想

秋风浸润长安城,

杨柳轻抚飞霜殿;

清波涟涟传佳话,

贵妃遗恨越千年。

3.关于华清宫的诗句华清官故址在今陕西临潼的骊山上,是唐代的行宫。这里有温泉,风景幽美,冬暖夏凉,李隆基和杨玉环常来游乐。相传杨玉环喜欢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为此跑死了许多人马。《过华清宫绝句》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通过运送鲜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生活。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诗咏华清宫,却以“长安回望”领起,由望中景色的展开,导引读者渐入深境。首句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华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绣成堆”语意双关,既点明骊山被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所簇拥,佳木葱茏,花繁叶茂,又是描绘有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暗隐开元繁华如花团锦簇。由此,诗人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回顾历史。第二句将镜头推进集中于“绣堆”的顶端,露出了那深宫重苑,从中可见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其他人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这繁华世界的奢侈,已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而导致了西周的败亡。诗人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4.关于温泉的诗句舒适、喷涌、雾气氤氲、热气腾腾

三步一小汤,五步一大汤.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汤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踪峥.

水如温暖的太阳,带你走向舒适的异度空间.

天然的温泉,没有丝毫人工的参杂,其咸味中夹杂点硫磺的气味,纯天然的清澈,脱光衣服把一整天忙和累的大脑都往温泉里泡,顿觉神清气爽,全身如情人的香吻一样细腻,闭上眼睛,尽情享受天然带给我的那种舒服亲切之感.

5.关于温泉的诗词篇一:《温泉行》韦应物

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作官不了却来归,

还是杜陵一男子。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游幸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玉林瑶雪满寒山,

上升玄阁游绛烟。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鄽。

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朝廷无事共欢燕,

美人丝管从九天。一朝铸鼎降龙驭,小臣髯绝不得去。

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可怜蹭蹬失风波,

仰天大叫无奈何。弊裘羸马冻欲死,赖遇主人杯酒多。

篇二:《华清宫》张继

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

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

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篇三:《奉和圣制温泉歌》张九龄

有时神物待圣人,去后汤还冷,来时树亦春。

今兹十月自东归,羽旆逶迤上翠微。温谷葱葱佳气色,

离宫奕奕叶光辉。临渭川,近天邑,浴日温泉复在兹,

群仙洞府那相及。吾君利物心,玄泽浸苍黔。

渐渍神汤无疾苦,薰歌一曲感人深。

6.有关华清宫的诗词 1、《献王威仪》

年代:唐作者:储光羲

入与真主言,有骑天马来。但有华清宫,不用神明台。

肃肃长自闲,门静无人开。

2、《登秦岭作,时陷贼归国》

年代:唐作者:储光羲

朝出猛兽林,躨跜登高峰。僮仆履云雾,随我行太空。

羲和舒灵晖,倏忽西极通。回首望泾渭,隐隐如长虹。

九逵合苍芜,五陵遥瞳蒙。鹿游大明殿,雾湿华清宫。

网罗蠛蠓时,顾齿熊罴锋。失途走江汉,不能有其功。

气逐招摇星,魂随阊阖风。惟言宇宙清,复使车书同。

林木被繁霜,合沓连山红。鹏鹗励羽翼,俯视荆棘丛。

誓将食鶬鸮,然后归崆峒。

3、《昭应官舍书事》

年代:唐作者:王建

县在华清宫北面,晓看楼殿正相当。庆云出处依时报,

御果呈来每度尝。腊月近汤泉不冻,夏天临渭屋多凉。

两衙早被官拘束,登阁巡溪亦属忙。

4、《忆王孙·华清宫树不胜秋》

年代:宋作者:汪元量

华清宫树不胜秋。云物凄凉拂曙流。七夕何人望斗牛。一登楼。水远山长步步愁。

5、《冷泉亭》

年代:宋作者:白珽

灵山本清净,一泉渟其中。

灵山孤飞来,此水将无同。

山影压不尽,照见天玲珑。

分明千尺冰,不独疑寒虫。

京洛多风尘,到此一洗空。

炎寒无二心,凛有操者风。

泊然守空梵,万劫岂终穷。

骊山有温泉,虚筑华清宫。

7.描写“华清池”的诗句有哪些《华清池》南宋·汪元量一夜春寒事可知,海棠无地避风吹。

温泉自向东流去,不管飞红出禁池。2.《过华清池》眼前宫殿逾千年,草木深深景自然。

几处温汤流日夜,满池祸水化云烟。琼花失色春光老,娇燕离梁晓梦残。

禁地难封妃子杳,游人那得不开颜。3.《游华清池》明·王履浮山与华山邻,不敢同清却占春。

拟傍石莲花畔浴,只疑犹带范阳尘。4.《西江月》北宋·王安石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

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疑。

惟有青枝不似。5.《好事近》南宋·汪元量独倚浙江楼,满耳怨笳哀笛。

犹有梨园声在,念那人天北。海棠憔悴怯春寒,风雨怎禁得。

回首华清池畔,渺露芜烟荻。

8.寻找关于温泉的诗句,要整首诗,谢谢温泉行韦应物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

作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游幸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

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鄽。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

朝廷无事共欢燕,美人丝管从九天。一朝铸鼎降龙驭,小臣髯绝不得去。

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

弊裘羸马冻欲死,赖遇主人杯酒多。长恨歌作者: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骊宫高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

迟迟兮春日,玉甃暖兮温泉溢。袅袅兮秋风,山蝉鸣兮宫树红。

翠华不来岁月久,墙有衣兮瓦有松。吾君在位已五载,何不一幸乎其中?西去都门几多地,吾君不游有深意。

一人出兮不容易,六宫从兮百司备。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饫暮有赐。

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吾君修己人不知,不自逸兮不自嬉。

吾君爱人人不识,不伤财兮不伤力。骊宫高兮高入云,君之来兮为一身,君之不来兮为万人。

【温汤对雪】李隆基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惨烈。

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表瑞良在兹,庶几可怡悦奉和圣制温泉歌张九龄有时神物待圣人,去后汤还冷,来时树亦春。

今兹十月自东归,羽旆逶迤上翠微。温谷葱葱佳气色,离宫奕奕叶光辉。

临渭川,近天邑,浴日温泉复在兹,群仙洞府那相及。吾君利物心,玄泽浸苍黔。

渐渍神汤无疾苦,薰歌一曲感人深。华清宫张继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

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红楼梦》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审美作用

红》中的溪丘草木,楼台亭榭,非无情之物,也不是点缀风月的闲来之笔。相反,处处无不有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情色彩。.第70回,惜春曾传达过贾母对绘制大观园的意见:不能单画园子,这样就成了房样子了,要把大观园的人画上,像张行乐图一样才好.《红》在景物描写中继承和发挥了我国古典诗歌词曲的因情咏物、借物抒情的传统,打破了诗、词、曲等形式的限制,用活泼明快的白话语言加以描绘,使人与物、情与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不仅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而且把人物内心世界揭示出来

一、四季之景与情节结构

《红》有四时气象:前数卷铺叙王谢门庭,安常处顺,梦之春也;省亲一事,备极繁华,如树之秀而綮阴葱茏可悦,梦之夏也;及至通灵玉失,两府查抄,如一夜严霜,万木摧落,秋之为梦,岂不悲哉!贾娼终养,宝玉逃禅,其家之瑟缩愁惨,直如冬暮光景,是《红》之残梦耳。

这是就其内容进行的一种比附,不过它与曹把一年四时节气溶入他的艺术构思非无关系。通观《红》,曹雪芹把四时节气做为全书结构构思的一部分,或者说做为他的著作连贯线索的一个暗隐的肢脉,那是无疑问的。《红》第五回中描写的太虚幻境,实际上是作者在全书中描写的大观园的一个缩影。在这节文字里,我们看到曹雪芹直接地把春夏秋冬等表示节气的字眼写在人物的判词、判曲中,同时也写在这个外表欢快、内里悲凉的环境中。在太虚幻境里,贾宝玉刚一踏入其门,便听到这样一首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在太虚幻境里有“春感司”、“秋悲司”,而“薄命司”才是它们的主题。“薄命司”之两边对联云:“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该司内所存十二金钗判词及其中所演唱的红楼十二曲,涉及到“春”、“秋”等字眼的不少,而大多都有预示命运的作用。

再看看前80回中所写的季节与全书结构的关系。从第1回至第16回写了11年的事,当中虽也结合人物活动穿插了季节景物描写,但都没有细致的描绘,只是顺笔带过。第17回修大观园,因书中交待尚未竣工,不能即刻省亲,故该回占了一年。十八回元春归省。因大观园之景色已于十七回写过了,故而除了众人作诗赞叹之外没有再重新描写园内的春天景包。二十三回宝黛借《会真纪》传情为元春归省同一年春天之事,此时因宝黛方入怀春之年初涉儿女之情,故见情思缠绵,尚无悲苦。此一年中春夏秋冬共写了约37回,其中春季九回,夏季十回,秋季十回,冬季八回。五十四回虽写贾府庆元宵,实际未到第二年春季。第二年即十四年从55回起到69回共15回。第三年从70回起至80回只11回,而刚刚写到秋天,显然还应写到冬天。

“黛玉葬花”为第一年夏季之事,黛玉感到红消花谢是她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发出的伤春之感,实际上大观园的真正春天还没有过去呢。到了秋天黛玉闷制《秋窗风雨夕》诗时,便已使人感到秋天的凄凉,书中写道:“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渐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这才只是大观园里的第一个秋天,此时贾府还处盛时,它不过给人一种日后秋惨秋悲的预示罢了。转眼到第二年春天景色便大有不同,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中,宝玉要去看黛玉,来至园中“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这时宝玉对景伤情,“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联想到“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而在宝玉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否?”接着又写宝玉“正胡思间,忽见一股火光从山石那边发出,将雀儿惊飞”,这已是痴情的藕官为与她装扮夫妻的药官烧纸了。这一年中较大段的写景处不多,当中虽有湘云醉卧描绘较美,又有寿怡红开夜宴等欢快场面,但从整个来说,终是各处分崩离析,几个主人公多于病中又有黛玉病重伤亲等,显得气氛悲凉。第70回一开始便写林黛玉作《桃花行》诗,这是众女儿在大观园里的第三个春天。《桃花行》诗最后一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不仅已是黛玉的死兆,也是大观园生活即将结束的预示。此回中写春景的只有众女儿放风筝,先是宝玉之类人风筝放不起,接着是黛玉“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刺刺响,登时籰子线尽”,后来紫鹃“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噔一声铰断,…那风筝飘飘遥遥”便飞入空中渐渐地不见了。

探春的凤凰风筝则与别的两个风筝绞在一起,后来三只风筝线都绞断,一齐飘飘遥遥地去了。因70回起已是全书的最后部分,故71回很快便进入了秋天的描写。八月三日贾母庆寿,八月十五日赏中秋已是抄检大观园之后了,因此赏月之时大观园中“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十五日赏桂花时却听哀笛阵阵,夜深之时众人说笑间,却“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坠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凄凉寂寞之意”,秋悲之色,历历可见。此后黛、湘凹晶馆联句及宝玉为晴雯作《芙蓉诔》均为秋景。迎春出嫁后,宝玉到紫菱洲写的诗为“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菱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时已入晚秋。宝玉病百日后始出门,则时已入深冬。

根据脂批黛玉住处之“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将为后文的“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所代替,并贾宝玉日后要在“狱神庙”中过着“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生活,则知80回后至少还要一年或更多一些时间的事。从第71回起对贾府迅速崩溃形势的描写,回看第一回中癞头和尚对甄士隐讲的英莲唱语诗“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可推想81回后大约还要写贾府度除夕、庆元宵的,而元宵后元春将死了,贾家之社会地位亦将失去。再后的一年将是贾府被抄,彻底崩溃,正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之时。第四年之秋季将是“连天衰草遮坟墓”,至冬天则宝玉已“悬崖撒手”出家为僧。

红》的景物描写与它的情节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上半部贾府处于盛时,则景物描写多欢快的笔墨,其后半部写贾府衰败情景,则描写多悲凉。前半部多描写春夏之景,后半部多写秋色。八十回《红》中写了三个春天,第一个春天多写其美,后两个春天多写其悲,而且一年比一年更为凄惨。整个景物描写不仅完全适应于全书的悲剧结构,而且与其由盛至衰的整个情节发展相配合。

二、在景物描写中刻划人物

《红》以前以说话艺术为主的小说中,刻划人物大多借助于对人物的语言和他们的行动的描写。《红》的刻划人物则注重性格化,除了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外,更加强了对他们的心理和感情的描写,这些描写多是在环境景物描写中完成的。如贾宝玉、林黛玉,是《红》中具有特别性格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部是极为矛盾复杂的。脂砚斋曾对贾宝玉评论道: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恰恰只有一个颦儿可对,今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骨肉。

试看在宝玉眼中关于黛玉葬花及龄官画蔷的两段景物描写。黛玉葬花时,宝玉“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地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黛玉)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等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便把那花儿兜了起来,登山度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待他听了黛玉葬花词后,于是引起了痴想。他想的不是他与黛玉的儿女之私,而是推之于宝钗、香菱、袭人等众女儿到了“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推之于“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查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便可解释此段悲伤。”宝玉的这种感情、这种情绪,到了三十回龄官划蔷一节,便使人感到更清晰了。这日“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匝地,满耳噪声,静无人语,刚到了蔷薇花架,只听见有人哽咽之声。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如今五月之际,那蔷薇正是花叶茂盛之时,宝玉便悄悄的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缩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地流泪。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象颦儿来葬花不成?”此处其情其景确实有似黛玉葬花,而又并非东施效颦。待宝玉跟着龄官之手看清她在痴情反复划着“蔷”字时,他想的是:“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的大心事,才这么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过些来。”宝玉只管这般痴想,以致天落了雨,他自己“身上也都湿了”却不觉得,反倒告诉别人:“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宝玉这里的“情”,包含着他对山川灵秀之情,更包含着他对纯洁美丽的女儿的敬慕、体贴之情。这里含有一种平等的观念,是他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

林黛玉是个在大自然界中最富伤感的人物。她的感触是奇特的,这种奇特甚至为贾宝玉所不及。比如贾宝玉看到落花,恐怕被人“脚步践踏了,因而兜了那花瓣抖在池内让其流走。”而林黛玉则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踏了。”因而她设了一个花冢,让那花瓣随土化净了。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女儿中是感情最为丰富的,可谓“对月伤怀,感花溅泪”,面对着春荣春谢、秋冷花消,她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句。在大观园的寒暑中,她与叛逆人物贾宝玉热恋着,然而在她的首首长诗中却没有一句写到她的恋情。她的伤春悲秋也都在悲叹女儿的命运。有人以为黛玉是为爱情不能实现而苦恼,更有持“黛玉不是四大家族”之说者,其实这都未能理解林黛玉的感情,也未能理解曹雪芹写这个叛逆女主人公的用意。林黛玉不同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也不同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崔莺莺与杜丽娘是对青春爱情的追求者,她们面对着“落红成阵”及“姹紫嫣红”之景,深恨重锁闺帷,怕辜负了“良辰美景”,希望自己的青春能与大自然界的春天一起放出光辉,她们的理想便是爱情的实现。林黛玉则比这两个女性典型更为深沉了,她从花开就想到花落,爱情刚刚开始便想到了它的终结,“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不是因为她“不是四大家族”,“客寄人之篱下”呢?主要的恐怕还不在这里,因为大观园中薛宝钗、史湘云也并不比林黛玉强的更多。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便说过:“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真同病相怜。”这恐怕不能认为是虚伪之词。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史湘云说:“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欲也添在富贵之乡”,而黛玉称“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当然也包括史湘云。林黛玉深深地爱着贾宝玉,痛恨“金玉之说”,生恐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但却未见她如宝玉那样想着去剖白自己的心,也不觉得她与宝玉结合就会幸福。原因就在于她与贾宝玉同属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能够感觉到她的叛逆性格是为贾府这样腐败虚伪的环境所不容的,她不希望宝玉去走“仕途经济”之路,当然对于做贾府少奶奶并无兴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处境,决不会因为她做了宝二奶奶便可解除。她是个生活的追求者,然而又看不到出路。这便是曹雪芹笔下这个少女典型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在对景伤情中流露出来的。

曹雪芹借写景以展示人物性格,是采取了多种艺术手法的。有时是衬托人物出来,借以烘托气氛;有时是着重描绘人物的住处,多侧面地展示人物性格;有时是描绘人物在景中活动,或人物对景发出的感受和联想,从而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曹雪芹在描写景物时,都带有很深的感情色彩,使景物和人一样含着感情,做到了情景交融或情景相生。如前边谈过的二十三回贾宝玉在沁芳闸桥边看“会真记》一场,宝玉看树上桃花飞落,并将花瓣抖在池内等等,显然为黛玉出来荷锄葬花渲染了气氛。又如二十七回宝钗出来扑蝶前对夏天的描写,以及黛玉唱葬花词前的景物描写,黛玉做《秋窗风雨夕》前的残秋景色的描写,都有着渲染气氛的作用。曹雪芹对于书中几个主要人物,还都特别地描写了他们的住处。如探春的大而阔朗的住室及房内米芾的“烟霞闻骨格,泉不野生涯”的对联,很好地揭示了这位三小姐的心地高远及不喜粉黛的个性。薛宝钗房内的雪洞一般陈设以其室前的“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都显示了这位正统风范小姐的冷漠和空虚。对于宝玉、黛玉的住处,作者是做了反复描写的。黛玉的住处一进门则“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里面则“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则“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等到刘姥姥来到潇湘馆时,则“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由于青苔满地,刘姥姥竟还跌了个筋斗。由此使人想象到林黛玉这位少女的纤弱、好静和寡与人往来的性格。贾宝玉生性有“爱红的毛病儿”,“象个女孩子错投了胎”,所以他的屋里象是“那位小姐的绣房”。他住的周围环境也极特别,二十六回贾芸到他院内时,“只见院内略略有几点山石,种着芭蕉,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一溜回廊上吊着各色笼子,笼着仙禽异鸟。上面小小五问抱厦,一色雕镂新鲜花样槅扇,上面悬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待贾芸进去后,“抬头一见,只见金碧辉煌,文章闪灼,却不见宝玉在哪里”。这确实是个特别的住处,这既反映了他是个贵族公子,又反映了他平日之不肯读书,把感情寄托于山水花鸟之间。曹雪芹对贾宝玉住处的这种描写,除去他有意地为他的这位主人公制造着一种神话色彩而外,实际上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展示着这位特异人物的特殊性格。

三、景物描写中诗意与画境

曹雪芹在《红》的景物描写中,广泛吸取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词曲等优秀艺术传统,并进行了独特的创造。过去有人评曹雪芹的描写景物是从古代诗歌中取意的,如脂砚斋就曾指出过,如第25回描写宝玉在院里寻找红玉,“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脂评道:“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说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外‘隔花人远天涯近’乎?”我们说,曹雪芹对于我国古代诗歌是:作常熟悉的,他在写景中确实采取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许多艺术方法,在以抒情笔调进行的景物描写中,常常能创造出一个美丽的意境来,并且其中有些意境能在唐代诗歌中或传奇曲文中找到近似或仿佛的情景。不过,曹雪芹最终还是从他或他描写的人物的感情出发的,并且其美丽的景物描写也是从他自己观祭和经历的现实出发的,他只能借鉴以前的艺术,而不可能把古代诗人创造的意境完全照搬过来。在有些时候,曹雪芹在描写中为了借助于前人创造的境界增添他所刻划的人物的美丽,如用《西厢记》“落红成阵”一段及《牡丹亭》“姹紫嫣红”一段,他都要其主人公把那原来的戏词吟咏了出来。

曹雪芹用散文休描写景物,常常能做到情景相生、富有诗意,然而他还没有完全抛开诗的形式;不过他不愿采用那些由作者拼凑的或套用现成的因而与作品情节不相关联的诗、词。《红楼梦》在作者以抒情的语言描绘景物之后,常常又写了书中人物吟诗、填词的情景,而这些诗词又都加强着景物渲染的作用。如十八回的《大观园题咏诗》、三十七回的《咏白海棠诗》、三十八回的《菊花诗》、五十回的《咏红梅花诗》、七十回的《柳絮词》等等,它们除了表现人物性格外,对于景物显然也有着渲染的作用。

古诗人写景抒情都讲“中的”。《姜斋诗话》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以萧萧悠悠字,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此语非惟创始之为难,乃中的之为工也。”即是说,不仅描写中要有创造,而且所写的景要能很好地表达要抒的情。我们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写景富有诗意,或说他能以诗人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写的景物象诗那样能够“中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多是为刻划人物的,在这些描写中不仅使景物和人物的感情紧紧融合在一起,而且能借助于景物的描写把人物的感情传达出来。如宝黛《会真记》的景物描写、宝钗扑蝶的景物描写以及宝玉青龄官划蔷、宝玉看“假凤泣虚凰”的景物描写,还有宝琴抱梅立雪、湘云醉卧芍药裀、黛湘凹晶馆对景联诗等等景物描写,都把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内心感情描写出来了。曹雪芹在《红楼梦》的景物描写中,饱和着自己对青春的赞美、对生活的赞美,也深含着作者对于旧的封建秩序、封建道德对美的生活、美的青春及美的心灵的扑杀的悲愤和控诉,而这些也都在他对于景物的描绘中表达了出来。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读《红楼梦》里描写的景物时不仅感到诗一般的美,而且时时地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所打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画家的皴染法、白描法、传真写意法等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人图和时令面,许多画面都被后代的画家依照曹雪芹描写的情景重画了出来,成为人们长久欣赏的艺术品。曹雪芹依画笔写景的最大的创造,还在于他运用鬼斧神工之笔为人间创造了一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大观园确实是古今未见之大工程,其中画面繁多、结构复杂,然而描写得处处逼真,且井然有序。由此脂砚斋曾批曰:“诸钗所居之处,若稻香村、潇湘馆、怡红院、秋爽斋、蘅芜苑等,都相隔不远,究竟只在一隅,然处置得巧妙,使人见其千丘万壑,恍然不知所穷,所谓会心处不在乎远。大抵-山-水,一木一石,全在人之穿插布置耳。”(庚辰本17回批)大观园写得美而真实,常常使人如“身临其境”并信之不疑,以致引起了后人到处寻找大观园遗址,以火观园描写情景作画的也绵延不绝。早在清代袁枚即曾说:“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后来又有人考“恭王府”便是曹雪芹构思大观园的蓝本。然则恭王府之“萃锦园”毕竟又与曹雪芹所描写的大观园不甚相符,且修建改建又皆在《红楼梦》出书之后。(据《乾隆地图》所绘,该图于乾隆十四、十五年间绘制成时此处尚无大型宅第)大观园实在是曹雪芹艺术构思中的一个创造,当然他在构思时是吸收了清代许多大家宅第园林建筑的优点,并以此做为他构想大观园的基础。

写景是填词家一半本事,然却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乃妙。(《圣叹全集》卷六)清真灵幻,意当包含清丽粹真与空灵洒脱两个方面。我国诗文,索尚清真;空灵的境界,亦为人们所乐道。李白怀古:“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既指其人,兼指其书法,明白拈出了“清真”二字。清人钱咏《履园谭诗》说的诗写景物“太切”则“粘皮带骨”,不切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则实可谓是对“空灵”亦即灵幻的具体注脚。写自然景物,是小说创作尤其长篇小说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红楼梦))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作品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总是既清真又灵幻,宛然一幅幅清丽而富有诗意的画卷,展读一过,令人陶然于醇美之中。大自然界中变化万千、珣丽多姿的景物,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常常有着十分紧密地关联,因而诗人、作家、艺术家在以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时候,也就常常花去不少的笔墨对大自然景物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景物描写中,把作者对美的追求和探索,充分融汇在他的艺术笔墨里。由于他继承和发挥了我国古典诗歌词曲的因情咏物、借物抒情的传统,并且打破了诗、词、曲等形式的限制,用活泼明快的白话语言加以描绘,使人与物、情与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不仅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而且把人物内心世界充分地揭示出来.在小说这个时间艺术中,巧妙地揉进了绘画这个空间艺术的笔意,使《红楼梦》的景物描写,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许多场合的写景,乍一看起来是一幅静物素描,转眼之间又觉流动欲舞,恰如电影镜头中的由定格转入动格,连组接的痕迹也难于觉察。

在《红楼梦》的景物描写中,运用得更多也更妙的手法是白描。就是不傅彩而专事勾勒,就能将客观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画技。不过在绘画中,这种手法多用于写入。而在《红楼梦》中,无论写入写景,皆能臻于妙境。如第七十六回写中秋夜月,作者先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然后避实就虚,抛开月色写远处飘来的笛音:“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越显得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点头称赏。”接着又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所见月色:“天上一轮浩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水晶馆鲛鮹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最后又写黛玉、湘云发现池中一个黑影,随拾了一块小石头向那黑影里掷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后复聚而散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于是溶景入诗,逼出了黛、湘二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妙句。这里没有任何铺陈,却将天上浩月、池中水月、夜空笛音、水中涟漪、寒塘鹤影、风动月摇等等景色以及人们的感受,写得维妙维肖,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中秋赏月图。有人以为曹雪芹笔下的中秋月色,深得苏轼《赤壁赋》的意境,是颇中肯綮的。不过在《赤壁赋》中,是将景色的白描溶入作者的主观抒情与对人生的深沉思考的;而这里的白描,却将人物的感情波澜溶入景色中去了。此中奥妙,可以启发我们,在小说文学中,如何使绘画与散文融和。

宝钗捕蝶就足以勾起人们对此的思考。在饯花日这天,众姊妹都齐集园中饯花,独黛玉园与宝玉刚闹过别扭,深锁闺中,于是宝钗便去叫她。后来看见宝玉也向潇湘馆走去,为了避嫌,宝钗便折身回来,“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捕了来玩要,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捕;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姣喘细细。”这里无论写人写景,都系白描,而且达到了“空谷传声,一击两鸣”(脂砚斋评语)的艺术效果。从写景来看,人物活动完全溶入了蝴蝶翩翩飞舞的景色,使画面显得特别生动活泼而又妙趣横生。从写人来看,翩翩飞舞的蝴蝶,撩起了这位少女心灵深处还没有完全被封建礼教扼杀的真率感情,使艺术形象显得特别丰富饱满而又含蓄隽永。这样的描写在《红楼梦》中俯拾即是,如湘云醉眠、黛玉葬花、宝玉吊金钏等等,简直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写人还是写景了。这说明小说中的写景,既不同于绘画中的写景,又不同于散文中的写景,不能单靠画面的明晰和文章的意蕴去打动读者,而必须使画面的明晰与文章的意蕴都成为靠近人物心灵的窗户,或者站在人物的角度去选择观景点,或者就干脆让人物活动在景物之中,组成一个艺术整体,才能唤起读者的审美兴趣。否则,不是景与人隔,就是景与情乖了。

画技对《红》景物描写的影响:皴染法。《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从来不大事铺陈,让人一览无余。总是东露一鳞,西露一爪,从局部看来神龙见首不见尾,从整体看来首尾相应活龙活现,给人以层次感、分寸感与立体感。对大观园的整体描写是这样,对某一亭榭馆斋的个别描写也是这样。以对大观园的整体描写为例,作者主要是通过三次大的游园活动来反复皴染的,这就是宝玉试才游园、元妃省亲游园与刘姥姥中秋游园。贾宝玉试才题对额,这是在大观园刚刚落成的时候。贾政带着贾宝玉以及众清客入园观赏,既是对大观园景色的概览,也是这父子两代在园林建筑和艺术见解等问题上矛盾冲突的暴露。从写景的角度来看,正如脂砚斋指出的,是一篇“大观园记”。但这篇“大观园记”却写得很不寻常,作者对园林各处的景色只作了概括的介绍,却将重点放在由于游园者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引起的如何题扁额、对联的争论上。当然,每次争论都是以贾宝玉的胜利而告终,这在写入上显示了作者的倾向性,而在写景上,既加深了读者对景色的印象,又突出了各处景色的不同特点,同时也给景色抹上了一层诗的光辉。这第一次游园活动,起到了给大观园景物打底色的作用,不过这个底色却起势不凡,既使大观园显出了鲜明的轮廓,又给以后的反复皴染留了广阔的余地。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对金粼岂是池中物:探寻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期待你们的金粼岂是池中物相关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