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足协新政再出:足球改革再掀热潮,球迷们准备好了吗,同时我们会解读足协新政再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近日,中国足协再出新政,引发了足球界和广大球迷的热议。这次新政涵盖了职业联赛、青少年培养、外援政策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我国足球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次新政有哪些亮点?又将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新政概览
1. 职业联赛方面
U23球员出场时间:新政规定,中超、中甲、中乙联赛中,每场比赛至少有一名U23球员出场,出场时间不少于45分钟。
外援政策:中超、中甲、中乙联赛外援人数将有所限制,具体政策如下:
| 联赛等级 | 外援人数限制 |
| -------- | ------------ |
| 中超 | 3人 |
| 中甲 | 2人 |
| 中乙 | 1人 |
俱乐部投资:鼓励俱乐部加大投入,提高俱乐部整体实力。
2. 青少年培养方面
青少年联赛:加强青少年联赛建设,提高青少年球员水平。
青训体系:完善青训体系,培养更多优秀青少年球员。
3. 其他方面
反兴奋剂:加强反兴奋剂工作,确保比赛公平公正。
裁判管理:提高裁判水平,确保比赛质量。
二、新政亮点
1. U23球员出场时间: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年轻球员的竞技水平,为我国足球事业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2. 外援政策:限制外援人数,有利于本土球员的成长,提高我国足球整体实力。
3. 青少年培养:加强青少年联赛和青训体系建设,为我国足球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4. 反兴奋剂和裁判管理:加强反兴奋剂工作,确保比赛公平公正;提高裁判水平,确保比赛质量。
三、新政影响
1. 俱乐部方面:俱乐部需加大投入,提高整体实力,以满足新政要求。
2. 球员方面:年轻球员将获得更多出场机会,有利于提高其竞技水平。
3. 球迷方面:新政将带来更多精彩比赛,让球迷们享受到更多足球盛宴。
四、总结
足协新政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足球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这次新政涵盖了职业联赛、青少年培养、外援政策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我国足球事业的全面发展。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足球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下是部分新政的具体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
| 政策内容 | 具体要求 |
|---|---|
| U23球员出场时间 | 每场比赛至少有一名U23球员出场,出场时间不少于45分钟 |
| 外援政策 | 中超:3人;中甲:2人;中乙:1人 |
| 青少年联赛 | 加强青少年联赛建设,提高青少年球员水平 |
| 青训体系 | 完善青训体系,培养更多优秀青少年球员 |
| 反兴奋剂 | 加强反兴奋剂工作,确保比赛公平公正 |
| 裁判管理 | 提高裁判水平,确保比赛质量 |
足协新政的出台,将为中国足球带来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新政的推动下,中国足球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知道是不是被之前中超当选世界第八大联赛的消息洗脑了,足协准备给中超扩军了。
继加码限薪令和要求俱乐部更改中性名之后,18日,足协发布《进一步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宣布到2023年中超联赛将扩军至18支球队,并实行“男足带女足”模式。
不仅是中超,根据足协的计划,到2023年,中甲也要扩军至20支参赛队,中乙扩到30支参赛队左右。
而所谓的“男足带女足”模式,就是把建立职业女足队伍作为中超俱乐部的准入条件之一,以此来带动女足运动的发展。
此前,中超获评世界第八大联赛,依靠的就是雄厚的观众基数以及俱乐部的天价投入。现如今限薪了,足协大概想从另一方面找齐——至少参赛队要与顶级联赛一样。
但扩军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2021和2022年中超的降级名额都变成0.5个,中甲则会有1.5个升级名额。
很多球迷灵魂发问:那这两年的中超还能看吗?
首先,限薪导致“超级外援”们纷纷离开,联赛的吸引力和精彩程度必将打折扣。现如今0.5个降级名额基本等于没有降级,排名最后的球队都还有“生还”的机会,那俱乐部的动力在哪里?像今年的泰达赢一场就保级的奇葩情况是不是会越来越多?
对于足协的扩军决定,有专家表示,中超本来就是“伪职业”联赛,很多东西都不是完全按照市场化路径走的,行政干预的手段过多,包括“男足带女足”和必须更改中性名这种“准入门槛”。现在无论限薪还是扩军,都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青黄不接和后备力量薄弱的问题。
扩军后,貌似职业足球人口增多,职业足球俱乐部阵容扩大,但中国足球的水平并未提高,环境并未有所改善,对资本的吸引力只会一降再降。
有球迷就直接开怼:“还是先解决一下欠薪吧,水平不够队多有什么用?”“数量多有屁用,你没质量等于零,把有水平的外援都吓跑了有再多的队都没人看。”
还有人直言:“中超现在这16支队冠名都卖掉了吗?”
更有人直接将话题延伸到几天前宣布的俱乐部更名上,“以前还能赔本赚吆喝,现在企业名称也不允许出现了,那这些投资人搞足球的动力是什么?”
的确,在另一个“战场”上,很多俱乐部还为改名儿的事儿闹心呢。不管是不是北京球迷,很多人都在为国安“求情”,有人直接说出国安应该被保留的理由:“因为代表着国泰民安啊,其他球队必须按照规矩来。”
其他球队的球迷也不干了,“河南建业,代表着建功立业”“永昌还永远昌盛呢”“恒大,恒久强大”……
还有人直接奔着全民健身的方向而去,“支持,把薪资限下去,队伍扩起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看看,中国球迷有多不容易,这操的都是哪门子心。
不过,真有点替足协发愁,又得带女足、又得改中性名,您确定俱乐部们不会揭竿而起吗?别到时候扩军不成反缩编了……
2017年初,中国足协突然下发的“U23新政”,限制外援出场人数、一名U23球员必须首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中超球队出战亚冠联赛。但相比而言,仅仅只是一名U23球员,影响还不算很多。在2017年之前,中超联赛一直实施的是“3+1”的外援政策,也就是亚足联在2009年对亚冠联赛实施改制,在亚冠联赛中推行“3+1”外援开始,中超一直是这样的规定。
可是,进入2018年之后,在“3+3”的政策规定之下,中超球队何以在亚冠联赛赛场上争取佳绩?这显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而且,相信随着亚冠联赛的深入,这个话题会被进一步“炒热”。不得不说,当初我们有关部门在拟定这个政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国际视野”。
抛开“3+3”的政策是否符合足球运动本身的发展规律、是否影响中超联赛的整体水问题,虽然中国足协规定,各队依然是“注4上3”,也就是允许中超各队有4名外援同时注册,这多少也可以让征战亚冠联赛的队伍可以至少有“3+1”外援人数,与亚洲诸强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因为总是有一名外援无法在国内赛场出场参赛,其竞技水平无法得到保障,这也就势必将影响到亚冠联赛。
即便是轮换也是如此。征战亚冠联赛的队伍不可能长期让一名外援闲置,只是打亚冠联赛。而U23球员政策,让更多地出战亚冠联赛中的主力球员没有机会通过中超联赛来保证自己的竞技水平,真到了亚冠联赛赛场上,未必能够把最高水平显现出来。譬如说,最有说服力的恐怕就是埃尔克森了,由于长期得不到比赛机会,几乎已经快“废”了。
根据中国足协最新关注的新政策,中超球员年薪封顶500万,而且俱乐部全部要采用中性名。对国内本土球员来说,年薪不可以超过税前500万元,平均年薪不可以超过税前的300万元,而中超的外援年薪也不可以超过税前的300万欧元。除了对于中超的球员有年薪限制,现在对于中超俱乐部的年度支出也有限制。
根据中国足协最近的新规定,中超俱乐部年度支出不可以超过6亿人民币,在6亿人民币之中,也包括青训费用以及女足的费用。对于中超足协的这种新政策来说,对中国的整个发展肯定是好的,如果对外援的薪水进行限制的话,那也就意味着很多大牌的外援就不能来到中超捞钱了,不能来到中超的话,对于本土球员的发展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这些本土球员上场的机会增多,只有比赛踢多了经验才会积累,最终才能帮助球队以及帮助国家队赢得比赛。
足协的这种新政策不管是对于外援来说,还是对于本土总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对于这些球员来说,如果想要拿到高薪的话就必须提出实力,只有有实力的球员才配拿的起高薪水,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不是踢得很烂,同样拿着很高的工资,这种现象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没有一点好处,所以中国足协通过改变和限制球员们的薪水,让他们踢球的积极性更高,在赛场上能赛出自己的风格,能拼出自己的力量,这样子的话对中国足球以及俱乐部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
中超俱乐部基本上都很有钱,中国足协不仅仅对球员方面的薪水下限制,对俱乐部每一年的支出也规定了,中国足协规定,中超俱乐部年度支出是不可以超过6亿人民币的,支出越多不代表对中国足球有帮助。
本文对足协新政再出:足球改革再掀热潮,球迷们准备好了吗和足协新政再出的介绍到此结束,期待下次与您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