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解的是男性不是天然的父亲:重新审视父性角色,同时也会延伸到男性不是天然的父亲的应用案例。
在传统的观念中,男性似乎是父亲的天然代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观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男性是否真的是天然的父亲,并提出一些关于父性角色的思考。
一、传统观念中的父性角色
在古代,由于性别分工和生育知识的局限,男性往往承担着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家族血脉的延续任务。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父亲的天然代表。这种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支柱:在古代,男性负责外出劳作,为家庭提供物质保障。这种经济支柱的角色使得男性在家庭中拥有较高的地位。
2. 家族传承:在传统观念中,家族血脉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男性作为家族血脉的主要传承者,承担着传宗接代的重任。
3. 权威象征:在家庭中,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权威象征。这种权威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生育方面,还体现在教育和管理等方面。
二、现代社会对父性角色的重新审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人们对父性角色的认识逐渐发生了变化。以下是一些对传统父性角色的反思:
1. 性别平等:现代社会倡导性别平等,认为男性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同等地位。因此,男性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具备成为父亲的“天然优势”。
2. 生育能力:在生育问题上,男性与女性并无本质区别。现代社会中,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使得生育不再是男性的专属领域。
3. 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男性与女性都可以承担起父母的责任。父性角色的塑造并非与性别直接相关,而是与个体的性格、能力等因素有关。
三、父性角色的塑造与培养
在重新审视父性角色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塑造和培养具有现代观念的父亲。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父母应摒弃传统观念中男性天然适合担任父亲角色的观念,尊重并支持彼此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2. 平等参与:父亲应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包括家务、育儿等方面,与母亲共同分担家庭责任。
3. 情感沟通:父亲与孩子之间应加强情感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为孩子提供关爱和支持。
4. 自我成长:父亲应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父性角色的塑造与培养:
1. 案例一:某家庭中,父亲在事业上有较高的成就,但缺乏育儿经验。在妻子和孩子的帮助下,父亲逐渐学会了如何关爱孩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父亲。
2. 案例二:某家庭中,父亲因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孩子。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父亲开始调整工作安排,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男性并非天然的父亲。在现代社会,父性角色的塑造与培养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通过转变观念、加强沟通、提升自身素质等方式,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Papi酱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网红之一,如今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而且Papi酱也会经常参加一些综艺节目,出现在大众的事业当中。在一档综艺节目《送一百位女孩回家》当中,Papi酱发表了一些关于男性在有了孩子之后的行为表现相关的言语,从而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我非常认同papi酱的发言。很多人都认为,男人在生了孩子之后都会觉得生活更加有了盼头,很多男人都会在生了孩子之后选择更加努力的好好生活,都会花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提升自己身上。然后Papi酱却不这么认为,Papi酱认为男性并不是天然的父亲,在孩子出生之后男性也并不一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自己的生活当中,男性只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就行了。
Papi酱说的这些话确实没错,因为孩子毕竟并不是男人生的,男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是需要时间和陪伴所磨合出来的,所以男人不需要在生孩子之后花太多的时间做一些其他的事,男人只需要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就非常好了。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还不如花多点时间在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培养上。
其实我觉得Papi酱这个说法并不说的只是男人,其实男人和女人都一样,他们并不是天生的父亲和母亲,在孩子出生之后,他们没必要去花大把的时间在其他事情上面,而是应该花多点时间去陪伴孩子。我们外界也应该对那些刚刚生孩子的父母的年轻人给予一种包容的态度,不要对他们有太高的要求,只要他们能够多陪陪孩子,好好的培养自己孩子之间的感情就非常好了。
缺少父爱的男孩不能嫁
缺少父爱的男孩不能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的角色都不能缺席,否则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造成很大的偏差,孩子的模样就是父母的样子,下面分享缺少父爱的男孩不能嫁。
缺少父爱的男孩不能嫁1一、导致性别错位。
爸爸与妈妈属于不同的角色,在教育孩子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爸爸的缺席,严重时会导致孩子性别错位。
人们普遍认为,性别认知是件很自然的事,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这有什么纠结的,确实,身体差别是如此,可是孩子的内心世界你可曾想过?一个孩子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除了先天原因的影响,如果外界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导向,孩子就有可能产生性别角色混淆,也就是性别错位。
父爱缺少的家庭,孩子无法学到男性的果断自信,尤其是男孩,容易偏离正确的性别角色,形成女性一样阴柔文弱、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性格,不像个男孩子的样,甚至觉得自己应该是“女孩”。
二、发生恋母情结。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男孩身上,多见于父亲长期不在家或者即使回家也不过是“像山一样”杵在那里不动弹的家庭里,孩子的教育全部落到妈妈身上。
可是爸爸对男孩的影响比对女孩的影响更大一些。爸爸的的参与越少,地位越“低”,孩子更多的倾向于对妈妈的依恋,容易导致产生恋母情结。
之前看过一个案例,某女士结婚后,发现老公恋母情结特别严重,新婚蜜月带着妈妈不说,晚上睡觉也是三个人睡一间房子一张大床,最后这位女士受不了离婚了。
三、影响婚姻观念不正确,婚后生活不幸福。
如果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中,爸爸就是甩手掌柜,是局外人,而家里家外都是妈妈在操劳,对儿子来说,他自然而然的会认为女人结了婚就得像他妈伺候他爸那样,“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而自己当大爷;对女儿来说,就会觉得自己就应该像妈妈那样任劳任怨伺候老公。
可是,这种想法都是错误的!家务活不是一个人的事,养育孩子也不是女人的责任,所谓家庭就是需要夫妻俩共同付出的!
四、女孩缺少父爱,易爱上老男人
孩子三岁之后,爸爸的角色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至关重要,而缺乏父爱的女孩子,就等于缺乏了这份安全感,长大后,很容易爱上中年老男。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老男人能够给她想要的一切温暖,他们成熟稳重,考虑周全,提供满满的安全感,中年男人的魅力会把这类女孩迷的晕头转向,而她也似乎觉得从老男人身上可以得到缺失已久的父爱,幼时缺乏的父爱,就通过中年老男人的爱来弥补吧。
可是中年男人的魅力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家里说不定有个结发妻子,也可能老男人花心不定,只不过玩弄感情罢了,所以这类女孩总是容易上当受骗,即使是与年龄相仿的男孩谈恋爱,却也容易遇人不淑或者飞蛾扑火一般,后果往往不幸福。
缺少父爱的男孩不能嫁2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
母子关系指向家庭内部,喻意融合与亲密,影响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情感关系,父子关系指向家庭外部,寓意规则与疏离,影响一个人成年之后建立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由此我发出过很多与此相关的话题,比如如果你的人际关系不好,与别人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弱,那么大概率上你小时候和父亲的关系不太好。
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同,并且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了一系列佐证。
从事心理学工作,接触到的各种案例越多,我也越愈发觉得此言不虚,并且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进一步的论述:
就比如,今天的话题:小时候缺乏父爱的男孩,长大后情商低,社会能力弱,人际关系差。
我们有一句谚语,叫“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不光是我们文化中特有的现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就说过,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找一个身边的男人模仿和崇拜他,而这个男人十有八九就是他的父亲。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男孩模仿和崇拜自己的父亲,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以上这些还都只是表面现象,父亲对男孩的影响可能还远不止崇拜与模仿这么简单,下面我们就从情商、人际关系,社会能力等方面做一个解读。
情商
在论述情商之前,我们要讲一下情商的'本意,或者说情商的心理学含义,因为这里的情商可能和咱们脑海中已有的情商定义会有差别。
首次提出情商的是被称为“情商之父”的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他认为情商就是情绪商数,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意志力和耐受挫等方面的品质。
也许在我们的文化中,情商被“泛化”了,会做人,“混得”好等就称之为高情商,反之就是情商有问题,这明显不是它本来的含义。
同样的我们今天论述的,父子关系与男孩的情商关系中,情商也是特指由丹尼尔·戈尔曼定义的情商,唯有这样才会对大家养育男孩,或者自我发展有一个积极的参考作用。
言归正传,既然高情商意味着有较好的情绪、意志力、耐受挫品质,那我们就看看父亲在男孩的这方面,会起到一个怎么样的作用。
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育儿心理学畅销书,叫《培养高情商的男孩》,该书的作者通过跟踪研究发现:
情感丰富,自愈能力强的男孩都有一个情感丰富的父亲。特别是在青春期的时候,父亲对男孩的情感成长可以说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男孩子不如女孩子的地方,如共情能力,情绪识别与管理能力方面。
男孩子在向一个男人转变的过程中,对于情绪的表达、识别、管理等方面会有意无意的模仿其父亲,来认同和巩固其性别形象。
那么回到情商的本意上,一个会管理自己情绪,意志力强,抗挫性好的男孩子,背后往往就有一个高情商的父亲陪他一起成长过。
人际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然要活在关系里,而我们的关系可以分为情感亲密关系和普通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一个人的情感亲密关系往往与其和母亲的关系密切关联。
而一个人普通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与其和父亲的关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普通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是遵从一种规则和边界,并不会变得异常亲密,指向融合。特别是家庭之外的各种关系,如三五成群的同学,合作共赢的伙伴,并肩作战的同事等都是如此。
社会能力
21世界肯定已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社会,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细分化,与他人协作,与他人合作竞争是必然的。
一个男孩子在童年时期与父亲的关系不好,往往意味着他和父亲、母亲、自己三者形成了一个不健康的“三角关系”。
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一开始我们天然地亲近自己的母亲,这是一个生物的本能,随着不断地成长,3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开始进入我们的世界。
母亲一点点放手,父亲一点点接手,由此妈妈爱儿子,儿子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爱儿子,儿子爱爸爸,一个“三角关系”由此诞生。
三个人之间就有非常微妙的合作与竞争的动力产生,这或许就是我们之后与他人合作与竞争的雏形。
而如果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不好,则往往意味着和孩子和母亲太亲密,最典型的就是“妈宝男”。
对“妈宝男”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名成就是一个很好例子,跟母亲很亲近,他的母亲和父亲关系不好,以至于他眼里几乎也没有父亲。
离开母亲,没有了母亲的庇护,他的人际关系,他的工作与生活便是一团糟。
我们在上面论述了,现在的社会很多时候需要与人协作,与人合作与竞争才能获得生存的资本,而对于一个“妈宝男”来说,这种能力相对的就很弱。
总之养育一个男孩,正确的父爱至关重要,能不能让你的儿子成为一个高情商的男子汉,选择权就在你手上!
缺少父爱的男孩不能嫁3父亲的功能有哪些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明确地讲明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但现代社会,爸爸们大多忙于工作,把陪伴孩子和教育孩子的事全部推给了妈妈。妈妈就能够全权管好孩子么?不!父亲的职能是谁也不能代替掉的。
我国心理学家李孟潮,给中国当代的父职做了给简单归纳,它包括5个方面: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
供养:就是挣钱养家,这个大多数的爸爸都能做到。
护佑:就是保护家人,遇到危险时父亲会挺身而出保护孩子。比如《流浪地球》中吴京饰演的爸爸为了给孩子争取一个免抽签进入地下城的机会,自告奋勇前往危险的太空履职。
规训:就是给孩子建立规则感,让他们适应并认同世界的规则,并学会符合规则生存的技能。迪斯尼动画片《狮子王》中,木法沙告诉儿子辛巴:“你将是这个王国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作为一国之王,你要维持这个草原生生不息的活力,尊重自然循环的力量。”
传道:就是把自己和家族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每个传承上百年的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规与家训,比如诸葛亮的后代就秉持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传统。
胜利:就是给孩子一个强大的父亲形象,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比如孩子的爸爸是解放军或者医生,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战斗,他们的孩子会从内心里感到非常自豪。
父亲功能之所以不能被母亲代替,就在于妈妈倾向于接纳孩子,并且降低孩子探索的难度,而爸爸则是鼓励和学习,是和孩子一起承受挫折。所以说有时候让爸爸陪孩子写作业效果更好,爸爸承受孩子负面情绪的能力比妈妈要强得多。女人心思细腻,男人粗犷,不会揪着小细节不放,不容易跟孩子起冲突。
父爱缺席,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怎样的影响
男孩篇:
婴幼儿时期,如果爸爸不在身边,男孩的男性特征的形成就会受到阻碍。研究发现,4岁前失去爸爸的男孩明显更缺乏男性应有的果断性和进取性,同时在行为上更容易表现出女性化。
随着男孩长大,爸爸带男孩参与游戏,比如打篮球、踢足球不仅能促进身体发育还能培养他们坚毅的性格。
另外爸爸还会影响男孩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智力的开发程度。同时更重要的是,父亲的榜样力量会影响儿子对男性性别的自我认知。
如果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这样一个角色,长大后会偏于“娘娘腔”,同时也容易成为“妈宝男”。爸爸影响孩子的方式不在于“言教”而在于“身教”。
香港首富李嘉诚,虽然富可敌国,但依然非常节俭。他的两个儿子每天要坐公交车去上学,吃穿用也跟其他孩子一样,放假的时候要自己打工赚学费。霍启刚也深谙此道,跟郭晶晶一起带着儿子去田里插秧、去做公益还有家务劳动。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儿子,男人应该长成什么样。
女孩篇:
爸爸的模样会影响女儿以后的人生伴侣选择。如果女孩在一个爸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中长大,看惯妈妈整天忙来忙去,她的潜意识里就会默认这种家庭模式的合理性。长大后也会选择同样有“大男子主义”倾向的男人做老公。
女孩寻找另一半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追寻理想中的爸爸。
一个好爸爸,应该给女儿足够的爱和滋养,同时也要有边界感和分寸感,女儿大了就不能有太亲密的动作和行为。女儿只有在爸爸这里体验到了“被爱”的感觉,收获“值得被爱”的心理资本,长大了才能成为一个有自信有魅力的女人。
如果女儿在这段关系中太过匮乏,那么长大后选择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做老公的几率就比较高。之前看过一则新闻,二十几岁的姑娘不顾众人的劝阻执意嫁给七十几岁的老头,就是因为老头从小就非常照顾她,让她感受到从未感受到的父亲般的温暖,成年后姑娘依然离不开这份畸恋,两人最终成婚,还生下一个儿子。
缺失的父亲,该如何融入孩子的生活
胡慎之说,当代中国家庭有一个经典的公式: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一语中的,现在的教育太过鸡血,各种学习群里都在不停攀比。那天看到一个五年级家长发的朋友圈,孩子在学校是学霸,各种奖状拿了一圈,但每天还是刷题到12点,小学已经提前学初中的内容了。早上6点起床,在公交车上都困得睡着了,直流口水。看着真是心疼,孩子太辛苦了。
这种焦虑的情绪蔓延在整个教育圈子里,很多妈妈承受不住压力,甚至有被气死的情况出现。其实这个时候,妈妈要做的是退后一步,让爸爸上。一来让自己轻松,二来让父亲来参与孩子的生活,融洽亲子感情。
生活很多爸爸不管孩子,通常是这几个原因:
1、爸爸能力不足,主动把自己边缘化:有的爸爸文化不够,辅导不了孩子作业,所以主动承担后勤工作,放弃与孩子的交流或者是工作太忙,经常加班,没时间管。
2、“超级妈妈”的排斥:妈妈太能干,孩子从出生就跟妈妈形成了命运共同体,爸爸无法插进去,就算爸爸主动要求陪孩子写作业,也会被妈妈以各种理由赶走。
3、回避掺合婆媳矛盾:婆媳矛盾大多让男人头疼,能躲就躲。尤其是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谁都有理,又谁都不服谁,男人很难办,于是就逃跑。
4、男人出轨与妻子感情不和:男人跟妻子交恶,如果孩子在站在妈妈一方,那么男人会连同孩子一起讨厌。《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是一个典型。爸爸跟小三生的女儿当宝,却把亲生儿子当草,直接导致朱朝阳心理变阴暗。
5、离婚:夫妻离婚后,如果妈妈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坏话,那么孩子也会受影响,不愿意跟爸爸交流,爸爸想管也没有机会。
那么爸爸该怎么做才能融入孩子的生活呢?
1、孩子出生后,爸爸需要跟家人重建关系。孩子是妈妈十月怀胎千辛万苦生下来的,妈妈和孩子有着天然的亲密,有了孩子后,妈妈通常会将所有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承担起“母亲”的责任。这时候男人也要相应地完成角色转变,不再仅仅是丈夫,还是“父亲”,和妻子一起来为孩子的吃喝拉撒操心,而不是只做边缘人。
2、做一个真实的爸爸,拒绝符号化。爸爸应该尽量真实地表现自己,有优点有缺点,而不是一个“提款机”。
3、以积极的姿态进入家庭。放下手机真心实意地陪孩子,经常带孩子玩一些爸爸们独有的冒险游戏、拥抱妻子和孩子,给他们爱和温暖,主动倾听孩子的烦恼。如果孩子不认同你,不妨做一些事来主动建立自己的威望。邓超演的《银河补习班》中的爸爸,坐牢出来儿子很看不起他,于是找工作时他凭着自身的专业能力秀了一把,就立马改变了儿子的看法,愿意接受他的辅导一起努力。
从遗传学角度看,人类的性别决定属于等位基因决定型中的XY型,也即大家所熟知的,雄性个体细胞核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和Y,而雌性个体的细胞核则是含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XX。因为母亲一方的两条性别染色体是一样的,XX;父亲一方的两条性别染色体是不一样的,XY。母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只能给出X性染色体,而父亲可以给出X或Y性染色体。如果父亲给出的是X染色体,则孩子染色体为XX,女性;如果父亲给出的是Y染色体,则孩子染色体为XY,男性。
生男生女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确实取决于女方。因为卵子带有一条X染色体,精子有两种,一半是带X染色体,一半是带Y染色体,卵子与带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就是XX(女),与带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就是XY(男)。由此可见,男子提供的精子是一半对一半,男女可能性各50%,完全没有选择性或决定性。决定受精卵性别的是女方卵子与X型还是Y型的精子结合,而这个取决于概率和受精时的体内环境,因为受精过程是在女性体内,所以除了概率以为,生男生女取决于受精时女性体内环境,比如温度、酸碱度等等。所以科学的说法是生男生女男方完全没有决定能力,出了概率外完全取决于女性。因此现有干预性别的方法都是针对女性。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另外的观点,认为孩子的性别不是由提供另一个染色体的父亲决定的,而是由接受另一个染色体的母亲决定的。比如,奥克兰大学的行为科学讲师瓦格丽·格兰特曾经对母牛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哺乳动物的睾丸素水平可能会使它的卵子预先有接受“雄性”精子的倾向。这也就是说,女性能接受什么样的精子,是天生的,所以,女性生育的孩子的性别,或许并不仅仅是由最初进入受精卵的精子是传递“雄性”Y染色体还是“雌性”X染色体来决定的,而是由母亲愿意接受的男性精子的天然倾向决定的,这意味着,孩子的性别是由母亲决定的,这一说法直接否定了婴儿的性别由父亲决定的理论。
到了现在,同样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由男性决定生男生女的说法也不是很准确了。这是因为由男性生产的精子虽然有X,Y2种,但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和活跃环境又有所不同,不同的生理环境可能会影响到与卵子结合的精子是带有哪种染色体的精子。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更适应酸性环境,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更适应碱性或中性的生理环境。也就有了如下的说法:在准备受孕前,一般男性会忌烟或酒,以维护自身生理状态;而女性则忌熬夜,以让自身生理环境不是酸性。
男性不是天然的父亲:重新审视父性角色和男性不是天然的父亲的讲解到此结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