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S伊朗:一场战力的较量,谁将笑到最后

发布时间:2025-08-28 09:31:34

大家好,今天的文章主要讲解中国VS伊朗:一场战力的较量,谁将笑到最后的相关内容,并且会分析中国vs伊朗战力的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目录

  1. 以色列和伊朗谁的战力更强一点
  2. 二战各国军事实力排名
  3. 米格战斗机

在体育竞技的世界里,中国与伊朗的较量一直备受关注。两国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激烈的竞争。在这次中国VS伊朗的较量中,谁将笑到最后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带你一探究竟。

一、历史战绩

在历史战绩方面,中国与伊朗的较量可谓各有胜负。以下是一张表格,展示了两国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领域的部分战绩:

项目中国胜伊朗胜平局
足球1055
篮球866
乒乓球1235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在这些项目中略占优势,但伊朗也不甘示弱,双方实力相当。

二、球队实力

1. 中国球队实力

中国足球:近年来,中国足球在亚洲赛场上的表现逐渐回暖,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球员。如武磊、张玉宁、杨旭等,他们在各自俱乐部有着出色的表现。中国足球近年来加大了青训投入,培养了一批年轻球员。

中国篮球:中国篮球在国际赛场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姚明、易建联等球员曾为中国篮球在国际赛场上的辉煌战绩立下汗马功劳。近年来,中国篮球在CBA联赛中逐渐崛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球员,如郭艾伦、易建联、周琦等。

中国乒乓球:中国乒乓球一直是世界霸主,拥有丰富的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如马龙、刘诗雯、樊振东等,他们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令人瞩目。

2. 伊朗球队实力

伊朗足球:伊朗足球在亚洲赛场上的表现一直十分出色,拥有丰富的世界大赛经验。如哈吉、阿萨迪等球员曾在欧洲俱乐部有着出色的表现。近年来,伊朗足球逐渐崛起,成为亚洲足球的一股强大力量。

伊朗篮球:伊朗篮球在国际赛场上也有着不俗的表现,曾获得亚洲篮球锦标赛冠军。如哈达迪、巴赫拉米等球员曾在NBA效力,为伊朗篮球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增色不少。

伊朗乒乓球:伊朗乒乓球在国际赛场上也有着一定的竞争力,曾获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如马赫达维、阿扎迪等球员曾在国际赛场上有过出色的表现。

三、比赛策略

1. 中国队

中国队在比赛中应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注重防守,力求在进攻端抓住机会。

文章中国VS伊朗:一场战力的较量,谁将笑到最后图片1的概述图

在战术安排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中场控制,为前锋创造更多机会;

(2)利用快攻和反击,给对手制造压力;

(3)加强防守,确保对方难以发挥优势。

2. 伊朗队

伊朗队在比赛中应充分发挥个人技术优势,注重进攻,力求在防守端不给对手机会。在战术安排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边路进攻,利用速度快、突破能力强等特点;

(2)注重中锋与边锋的配合,形成多点开花;

(3)加强防守,利用身体优势对抗对手。

四、比赛结果预测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队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领域均有一定优势,但在比赛中仍需保持警惕。伊朗队实力不俗,不容小觑。以下是对比赛结果的预测:

1. 足球:中国队胜出,但比赛过程较为艰难。

2. 篮球:中国队胜出,但比赛过程较为激烈。

3. 乒乓球:中国队胜出,但比赛过程较为胶着。

中国VS伊朗的较量将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比赛。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为两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点赞。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谁将在这场较量中笑到最后!

以色列和伊朗谁的战力更强一点

综合来看,以色列的战力更强。

从兵力规模上看,伊朗正规军60万加上革命卫队20万,而以色列现役17万加预备役40万,伊朗兵力总数占优,但以色列预备役职业化程度与快速响应能力显著占优。

装备自主性方面,伊朗部分国产化,在无人机、导弹领域有一定成果;以色列则是全产业链自主化,能独立设计制造从战斗机、导弹到智能弹药的全系列武器。

区域投送能力上,伊朗主要依赖代理人武装;以色列拥有快速反应部队,能快速响应和投送力量。

实战经验上,双方都较为丰富,但以色列在现代化作战体系构建和实战应用上更具优势。

战略后盾方面,伊朗获得俄罗斯有限支持;以色列则有美国全方位军事同盟,美国在情报共享、装备供应及战略协调上给予坚定支持。

此外,以色列的导弹防御体系成熟,其以“铁穹”“大卫投石索”和“箭”式系统为核心构建的多层反导网络,能对来袭弹道导弹、火箭弹实施分级拦截。并且,以色列虽未正式承认,但被广泛视为中东唯一核国家,其潜在核打击能力构成终极战略筹码。而伊朗军事体系面临一些挑战,如装备存在代际断层、高层指挥体系受创、代理人网络被削弱等。

二战各国军事实力排名

1、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2、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3、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后来多生产虎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罢工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

6、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7、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日本VS美国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2、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

文章中国VS伊朗:一场战力的较量,谁将笑到最后图片2的概述图

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德国VS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入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这十年里,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几支,和德军的整体实力差不多。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里,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士兵在内的200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人。在战争进行时,苏联的军工机器一直没有停下来,共生产了约10余万辆坦克和火炮。

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从资源上的实力分析,双方不是一个等级上的。苏军一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士兵被俘或被歼,而且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力的总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力的苏军在苏联本土进行战争,苏联在双方的战争条件上占着比德国多得多的优势。

米格战斗机

米高扬(俄语:Микоян)原称米高扬-古列维奇(俄语:МикояниГуревич,МиГ)是俄罗斯主要的飞机设计与制造商,由阿尔乔姆·米高扬和米哈伊尔·古列维奇建立,以生产米格(МиГ)战斗机而闻名,“米格”的名字正是取两位设计师阿·伊·米高扬和米·约·格列维奇姓氏的第一个字母。

2006年,俄罗斯政府宣布米高扬、苏霍伊、伊柳辛、伊尔库特、雅科夫列夫和图波列夫合并成立新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

米格-15投产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给了米格-15一个极好的实战验证机会。在朝鲜战场上,米格-15的主要对手是美制F-86军刀战斗机。米格-15在最高速度,中高度爬升率,加速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性能方面优于F-86,在回转性能上面比4/3机翼的F-86差,同时高速下的稳定性以及运动性不如F-86,高速下的大幅度运动会进入失速,导致新手无法解出而必须放弃飞机。

米格-15的火力极为强悍,H-37 37毫米机炮与HC-23KM 23毫米的火力远强于F-86的六门12.7毫米机枪。曾有米格-15身负200余发12.7毫米枪弹而安全返航,而被米格-15的37毫米炮击中的F-86几乎难逃重伤或者是被击落的结果。不过这些机炮的射速较慢,加上米格-15只有较为简单的光学瞄准器,配合高速下无法稳定控制的问题,使得米格-15只能在拦截轰炸机的任务表现上较与战斗机空战上出色。

虽然韩战期间米格-15占有地利以及距离的优势,携带副油箱之下也只能停留短暂时间的F-86还是能够有效的压制米格-15的作战。与苏联政治考量的配合下,将米格-15的有效操作地区限制在所谓的米格走廊当中

。米格-21发展的时代各国努力追求高速,但米高扬吸收了二战之前米格-1/3一味追求高速导致火力贫脊的教训,将米格-21设定成为同时可以肩负类似F-104的轻型高速拦截机、又可以符合米格机传统便宜、简单、轻巧、善于缠斗的战机。

米格-21(包含仿制改良机种)可能是二十世纪产量最多的喷射战机,越战是它最广为人知的战场,中东地区跟以色列也是频频交手,其他如南北也门战争、印巴战争也看得到米格-21的踪影。它的生涯主要对手F-4、F-5都即将全面退役,仍然有不少米格-21活跃在世界上。

可是,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以色列,看中米格-21巨大的生产量,纷纷替各国米格-21提出各种延寿、改良甚至性能增强的方案。除了苏联制造出口的米格-21以及东欧国家仿制的产品外,中国的米格-21走入了另一条发展道路,一是歼-7(F-7),早期是仿制苏联系统,并曾跟美国的U-2交手过,1980年代之后,采用新式航电以缠斗为主要任务的歼-7M也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评价,二是歼-8系列(F-8),歼-8-I(F-8I)看起来像是放大的米格-21,歼-8-II(F-8II)则是改成类似米格-23的进器道配置,主要作为本土防空拦截之用。F-8II在美国P-3C撞机事件中声名大噪。

50年代末和 60年代初,火箭技术进步弹道导弹大批装备,苏联出现了要导弹不要飞机的浪潮。赫鲁晓夫作为导弹派的鼎立支持者,使苏联航空飞机的研发受到严重影响。

美国当时正在研发的XB-70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1](这两种美制军机的最高速度都超过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屡次侵犯苏联领空,迫于压力,米高扬设计局于1958年主动开展了高空高速截击机的研究。苏航空工业部长杰明捷夫主动支持。1961年米格-25的原型机E-155正式研制,1964年侦察原型机E-155R-1和截击原型机E-155P-1于3月和9月上天,作为米高扬设计局创建 25周年的一份献礼。

[编辑]研发

米格-25的预研工作在1958年和1959年进行(米高扬设计局的型号副总设计师列.格.申格拉娅)。

1960年,用米格-21改装的发动机试飞验证机 E-150,对米格-25的动力装置 R-15-300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开始试飞。次年4月第二架验证机 E-152上天。随后装生产型发动机 R-15B-300的第 3架验证机 E-152M试飞。

1961年3月10日,米高扬签署研制米格-25原型机 E-155的指令。

1962年侦察机全尺寸样机审定委员会开审定会。

1963年12月米格-25的第一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1出厂,1964年3月6日,苏联著名试飞员费多托夫首次驾机升空。同年9月9日第二架原型机(截击型)E-155P-1开始试飞。随后第三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3也参加试飞。三架原型机各装两台R-15B-300发动机,并在 1965~1977年间,以 E-266代号创造过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 6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

和苏-27一样,米格-29的历史始于1969年,苏联获知美国空军正在进行“FX”计划(即最终形成F-15的计划)时。苏联领导人意识到,新的美军飞机将会对苏联现有的所有战斗机都形成巨大的技术优势。米格-21算是当时机动性很高的飞机,然而在航程,武装与升级潜能上有相当多的缺点。

文章中国VS伊朗:一场战力的较量,谁将笑到最后图片3的概述图

以对抗美国F-4为研发重点的米格-23飞行速度较高,也有较多的携带燃料与装备的空间,可是欠缺格斗中需要的运动性。苏联欠缺的是一款在各方面性能都相当均衡的战斗机,具有优异的运动性和高性能的航电系统。对此,俄国参谋本部发出先进战术战斗机(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PFI)的需求案,其中诸项性能要求相当高,包括高航程,优异的短场起降能力(包含使用简易机场的能力),高敏捷性,超过两马赫极速和重武装。新飞机的空气动力设计交由苏联空气动力研究所(TsAGI)负责,成果与苏霍伊飞机公司一同分享。

德国空军的米格-29与美国空军的F-16在天空飞翔然而,苏联认为先进战术战斗机的价格会太昂贵,生产数量将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在1971年将这个计划拆成两个计划,重型先进战术战斗机(Tyazholyi 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 TPFI)和轻型先进战术战斗机(Legkiy 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 LPFI)。在同时期,美国空军也进行类似的规划,推出轻型战斗机(Lightweight Fighter)的计划和F-16战隼以及YF-17。重型战机的计划依旧由苏霍伊负责,轻型战机的计划则交由米高扬飞机设计局,苏-27侧卫即是前者的成果。后者在1974年提出9号(Product 9)计划案,也就是米格-29A,并在1977年10月6日首飞。美国侦查卫星在同年11月发现原型机,由于原型机是在拉明斯基镇(Ramenskoye)附近进的朱科夫斯基(Zhukovsky)试飞场被发现,于是给予白羊座-L(Ram-L)的代号。早期西方推测白羊座-L的外型类似YF-17,并配备具有后燃器的R-25涡轮喷射发动机

米格-29UB于1988法恩堡航空展尽管两架原型机的坠毁造成了计划延迟,1983年,米格-29B量产机仍然在库宾卡基地开始了操作评估。该项评估于隔年完成,并于同年开始交机。由于北约未能知悉其预量产型米格-29A的存在,故该机被北约命名为"支点A"。降级改装后的米格-29B被以"米格-29B 9-12A"的型号大量出口给华约国家(出口非华约国家者则编号为"米格-29B 9-12B")。这些飞机,一共生产了840架,相较于苏联版本米格-29B,它们的功能多有降低且不具备核武投射能力。1986年7月,苏联以一队米格-29访问芬兰。直到这时,米格-29才正式公诸于西方大众。1988年9月,苏联曾以两架米格-29参加英国法茵堡航空展。一总说来,西方观察家对其机动性能印象深刻,但发动机排烟过于明显则是其重大缺点。

波兰空军的米格-29米格-29的海外用户包括了阿尔及利亚、孟加拉、保加利亚、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厄立特里亚、东德、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马来西亚、缅甸、北朝鲜、秘鲁、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叙利亚与也门。另外,苏联解体时,白俄罗斯、哈萨克、摩达维亚、土库曼、乌克兰、乌兹别克等前加盟共和国亦自前苏联空军分得了大批数量。这些飞机状况不一,其中许多至今仍在其新用户的手中服役。

苏联精确的区分各种版本的米格-29,即使只有电子设备的改良,然而米高杨推出的多种米格-29,例如舰载机种米格-29K,都不曾进入量产阶段。在前苏联时期,由于米高杨设计局相对于竞争对手苏霍,明显的缺乏政治影响力,造成在开发米格-29过程中,遭遇了许多挫折。许多更先进的型号仍在争取出口许可,而升级苏联旧型的米格-29订单也还在争取中。新型机种如米格-29SMT和米格-29M1/M2的开发也才起步。舰载机种米格-29K的发展因为印度海军航空军舰维克拉姆帝亚(Vikramaditya)号(前苏联海军高希可夫海军上将号(Admiral Gorshkov))的需求得以恢复。原本米格-29K是设计供给库兹涅索夫海军上将号(Admiral Kuznetsov)使用,但后来却使用较大型的侧卫-D。

虽然非正式的名称十分普及,但苏联官方并没有给予米格-29一个正式的名称。苏联机师创造了北约对米格-29的称号—支点。这个称呼跟本身这架飞机的设计用途相差不少,但“支点”这个称呼已在俄军普及。这个称号跟“逆火”、“大意(Careless)”形成颇大的对比(逆火—Tu-22M,大意—Tu-154)。

MiG-25'狐蝠',的高空高速高爬升率已经引起西方国家极大惊恐.但是依然有缺点例如高速下机动力不足和低空时性能低落,还有涡轮喷射发动机吃油量太大导致超音速作战时程太短. MiG-25虽然极速到2.8马赫,但飞行员只准操作到2.5马赫以保护引擎.如果完全使用MiG-25的理论极速3.2马赫;引擎可能毁掉.

MiG-25的雷达功率十分强大,可以完全突破敌机电子干扰反制(ECM)能力.甚至曾有说法指出其雷达功率大到能将百来米外的野兔烤熟.该雷达系统使用真空管,许多西方观察家不解,但是后来还是逐步了解了苏联的用意,因为真空管对于核爆的电磁波有较强抵抗力.然而他还是多半用于侦搜管制胜于拦截用途,直到1970年代中期其后继升级版本(也就是MIG-31)开始研发.

Mig31驾驶舱

Mig31机轮灯MiG-25后继者研发代号为 Ye-155MP(俄文:Е-155МП)原型机1975/9/16首飞.虽然外观类似MiG-25但是有更长的机身以容纳雷达武器官,和许多重大新设计.苏联工厂当初局限MiG-25使用80%镍材质打造.而Ye-155MP的钛材质增加一倍成16%铝更增加三倍为33%使得机身重量大为减低.更加强在低空的超音速性能、耗油量减低、推力更强的涡轮扇叶发动机引擎流通量.

另一重大研发是上下视雷达能力(锁定高于低于飞机的目标),并能多目标追踪.使得苏联可以拦截西方国家的长程入侵行动.也使得防卫政策从地面控制拦截(GCI)延伸为空中自主拦截,飞行员有更大的主导能力,像是在空中飞的管制中心.

类似MiG-25前辈,MiG-31早期也丢出大量假讯息以隐藏真正设计.因为驾驶员Viktor Belenko于1976年驾机叛逃日本,所以西方国家从他的MiG-25P上取得大量参数. Belenko也透露给西方国家将有"超级狐蝠"问世;具有双座式且可以拦截低空巡航导弹.基于他的证词,新型拦截机进气口将比MiG-23还小,但是后来证明MiG-31并不是这样设计(至少量产型不是).测试期间MiG-31在Ramenskoye镇附近的Zhukovsky飞行测试中心被西方侦察卫星拍到.图像显出一架类似可变翼的拦截机;北约取名为"Ram-K".然而多年后才知该架是Su-27,与Mig-31无关.

MiG-31系列于1979量产, 1982服役苏联防空署(PVO).首次被拍到是1985年挪威飞行员于巴伦支海拍到.

MiG-31可以实行多种长程任务.苏联解体后,保养费用大减,许多联队不能维修飞机. 1996年只有 20%飞机可以使用;但是到了2006年,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好转,俄军已经可以支撑75%的MiG-31在使用状态.

总计500架 MiG-31被生产出来,大约370架 [1]还在俄罗斯服役,另有30架在哈萨克.许多MiG-31经过升级,例如MiG-31BM的多用途航电升级新的多模式雷达,手不离杆控制器,液晶(LCD)彩色多工显示器(MFDs),发射R-77导弹和许多苏联反舰导弹(AGMs)的接口, Kh-31反辐射导弹(ARM)接口,新型强力电脑,和数位资料链软件.然而,还是只有少数MiG-31BM升级完成,其他只约略升级了电脑和R-77长程导弹接口而已.

目前还不清楚MiG-31的未来,但是它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估计它将服役到2010,随着俄罗斯经济起飞而持续升级.

本次分享中国VS伊朗:一场战力的较量,谁将笑到最后和中国vs伊朗战力的内容到此为止,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