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本篇文章将带大家了解CBA怎么都看不到扣篮的核心内容,同时也会提及CBA怎么都看不到扣篮?揭秘扣篮大赛背后的真相的相关概念。
本文目录
在CBA的赛场上,扣篮一直是球迷们期待和欢呼的瞬间。
让我们回顾一下CBA扣篮大赛的历程。
| 年份 | 扣篮大赛形式 | 扣篮次数 |
|---|---|---|
| 2005年 | 单人扣篮 | 8次 |
| 2006年 | 双人扣篮 | 6次 |
| 2007年 | 团队扣篮 | 4次 |
| 2008年 | 个人扣篮 | 5次 |
| 2009年 | 单人扣篮 | 6次 |
| 2010年 | 团队扣篮 | 4次 |
| 2011年 | 单人扣篮 | 5次 |
| 2012年 | 团队扣篮 | 3次 |
| 2013年 | 单人扣篮 | 4次 |
| 2014年 | 团队扣篮 | 2次 |
| 2015年 | 单人扣篮 | 3次 |
| 2016年 | 单人扣篮 | 2次 |
| 2017年 | 单人扣篮 | 1次 |
| 2018年 | 单人扣篮 | 0次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CBA扣篮大赛的扣篮次数逐年减少,特别是在2018年之后,扣篮大赛几乎消失在了CBA的赛场上。
为什么CBA扣篮大赛会减少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球员身体素质下降:近年来,CBA球员的整体身体素质有所下降,许多球员缺乏足够的弹跳力和爆发力,无法完成高难度的扣篮动作。
2. 比赛规则限制:CBA的规则对于扣篮动作的限制越来越多,比如要求扣篮时不能有违规动作,这限制了球员的发挥。
3. 商业化竞争:随着CBA商业化的推进,许多比赛都倾向于追求高观赏性和商业价值,扣篮大赛虽然精彩,但相对于其他比赛项目来说,商业价值并不高。
4. 球员个人因素:一些球员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比如伤病、心理压力等,不愿意参加扣篮大赛。
尽管CBA扣篮大赛减少了,但我们不能否认扣篮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扣篮大赛给我们的启示:
1. 提高身体素质:球员们应该注重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弹跳力和爆发力,为扣篮大赛做好准备。
2. 创新比赛形式:CBA可以尝试创新扣篮大赛的形式,比如引入双人扣篮、团队扣篮等,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3. 注重商业价值:CBA可以在保证比赛公正性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扣篮大赛的商业价值,吸引更多观众关注。
CBA扣篮大赛的减少,让我们看到了扣篮在篮球比赛中的尴尬地位。但我们相信,只要球员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CBA扣篮大赛终将重振雄风。
身体素质不行呗。比起NBA那些球员来,我们的高大队员普遍显得笨拙、缓慢,弹跳力和爆发力都差一大块。
个人觉得是人种问题,看看现在奥运百米决赛,除了黑色几乎见不到别的颜色。要说训练水平,想来白人运动员不会比黑人运动员差,但他们也竞争不过。
也许过几代人我们能赶上他们。
其实也我觉得也是国内教练以及国内比较传统的打球风格有关,传统的风格决定了比赛就是以比赛胜负为最终目标,我们喜欢看灌篮也就是因为受NBA的影响,当然,我自己也是喜欢那种更刺激的比赛,可毕竟NBA是全球最崇尚个人表演而且也是要靠吸引观众来运做的篮球联盟,而国内的比赛有人养着,球星的目的也就是为国争光,表演就是其次了。不过现在CBA好象也慢慢开始接受鼓励球员灌篮了,毕竟,现在CBA也是商业化的东西,要有观众,要吸引人。个人看法,请大家多多指教:)
创立于1995年的CBA联赛发展至今已经有26个年头了,单纯就“扣篮”这一技术完成方式而言,出现的次数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NBA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CBA联赛成立初期,为了鼓励扣篮的出现,曾经单纯设立扣篮的技术统计和奖项。这也侧面的证明了,CBA联赛中的扣篮确实是比较少。
中锋作为篮球场上最接近篮筐的球员,理论上是最容易用扣篮进攻的。像CBA联赛中的陶汉林、韩德君就经常用扣篮来完成进攻。但整体上看, CBA的中锋扣篮的次数确实很少。
主要的原因,还是身体天赋与NBA的中锋有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弹跳和核心力量这两点。
NBA联赛和CBA联赛的规则不尽相同,CBA联赛使用的是FIBA规则,防守是没有3秒规则的,因此防守中锋往篮下一戳,进攻球员要靠顶开防守球员去扣篮就太难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攻球员用扣篮终结篮筐的次数。必须强调,这并不是扣篮少的主要原因。大家不妨想想由NBA明星球员组成的美国队征战奥运会的场景,美国队的扣篮次数依然是很多的。
我们东方球员的性格相对含蓄、内敛,球员在球场上的表现也不那么张扬,做事情都比较考虑对方的感受。就拿我们野球场上举例,有些球能盖帽的也就不盖帽了。
同时,由于我们的球员在身体天赋上没那么出众,因此,教练员为了避免球员受伤,也并不鼓励球员在场上一定要用扣篮的方式终结篮筐。
完结。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希望大家对CBA怎么都看不到扣篮有新的理解,同时也欢迎交流CBA怎么都看不到扣篮?揭秘扣篮大赛背后的真相的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