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动物大灭绝:介绍地球历史上的“末日”事件

发布时间:2025-11-02 19:52:48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带来的是远古动物大灭绝:揭秘地球历史上的“末日”事件的全方位解析,同时也会介绍远古动物大灭绝1的相关技术。

提到地球历史上的大事件,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恐龙灭绝、板块运动等。在这些事件中,有一个被称为“大灭绝”的事件,它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本文将带你走进远古动物大灭绝的历史,探究这场“末日”事件的真相。

一、远古动物大灭绝的定义及背景

1. 定义

远古动物大灭绝是指地球历史上,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灭绝的事件。目前,全球已知的大灭绝事件有五次,分别是:

奥陶纪末期大灭绝:距今约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志留纪末期大灭绝:距今约4.2亿年前,大约有75%的物种灭绝。

泥盆纪末期大灭绝:距今约3.6亿年前,大约有60%的物种灭绝。

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距今约2.5亿年前,大约有96%的物种灭绝。

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距今约6600万年,大约有75%的物种灭绝。

2. 背景

远古动物大灭绝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

地壳运动:地球板块的碰撞、分裂、俯冲等运动,导致环境剧烈变化。

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冰川期、干旱期等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巨大压力。

生物因素: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关系等,导致部分物种灭绝。

二、远古动物大灭绝的实例

1. 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

表格

| 物种灭绝情况 |

| -------- |

| 海洋无脊椎动物:95% |

| 蕨类植物:100% |

| 苔藓植物:100% |

| 裸子植物:95% |

| 爬行类动物:98% |

| 鱼类:80% |

| 昆虫:90% |

这次大灭绝事件,导致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灭绝,为后来的生物演化创造了条件。

2. 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

表格

| 物种灭绝情况 |

| -------- |

| 恐龙:100% |

| 昆虫:70% |

| 裸子植物:50% |

| 鱼类:20% |

| 昆虫:30% |

这次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于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全球性环境灾难,导致恐龙等物种灭绝。

三、远古动物大灭绝的启示

1. 环境的重要性

远古动物大灭绝事件告诉我们,环境对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我们要珍惜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2. 人类的责任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主宰者,有责任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再次发生大灭绝事件。

3. 科技进步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预防环境灾难。

远古动物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末日”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面对未来,我们要共同努力,保护地球家园,让生命得以延续。

历史上有几次生物大灭绝

历史上有五次生物灭绝事件,最早由大卫·骆普和杰克·塞科斯基1982年发布的论文所认定: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奥陶纪晚期或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4.50亿年前至4.40亿年前,约27%的科与57%的属灭种。从灭种的生物分类的属的数量,被评为五次大灭绝事件的第三位。直接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3.75亿年前至3.60亿年前,接近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这次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约19%的科、50%的属灭绝。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2000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10多个科灭亡,称凯勒瓦瑟尔事件,也称弗朗斯-法门事件。由于灭绝事件持续时间很长,其根源很难辨识。可能的生物学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导致地球大气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减少,地球进入卡鲁冰河时期所致。陆生植物进化出发达的根系深入地表土之下数米,加速了陆地岩石土壤的风化,大量铁等元素释放进入地表水,造成了水系的富营养化大暴发,导致了海底缺氧事件。海洋表层的繁盛的有机物的沉降,使得全球碳循环中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大量进入海底沉积层,也加强了地球冷化。泥盆纪也是陆地上生成大煤田的时期,这也加剧了二氧化碳固化入岩石圈。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发生在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这是已知的地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在此次灭绝事件中全部灭亡。曾普遍分布的舌羊齿植物群几乎全部绝灭。早古生代繁盛的三叶虫全部消失。䗴类原有40多个属,该世结束时完全消失。菊石有10个科绝灭;腕足类之前有140个属,在该事件后所剩无几。总共约57%的科、83%的属(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估计有70%的陆地生物包括昆虫的物种灭绝了。对于植物的影响较不明确,但新植物类群在此次灭绝后开始占优势。全世界几乎没有三叠纪早期形成的煤田。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可能成因包括西伯利亚大规模玄武岩喷发造成的附近浅海区可燃冰融化大量释放温室气体甲烷,盘古大陆形成后改变了地球环流与洋流系统等等。

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2.0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过渡时期。约23%的科与48%的属的生物灭绝。其原因尚无定论。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缩写为K-T灭绝或K-T事件):6千5百万年前,约17%的科、50%的属、75%的物种灭绝。这次灭绝事件被评为五次大灭绝事件的第二位,仅次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其成因一般认为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陨石撞击。

科普电影远古动物大灭绝的观后感300字

今天晚上,我看了纪录频道的远古生物大灭绝2。这个纪录片讲的是几亿年前的一场大灾难--“超级地幔柱喷发”。当时,地球的海洋正是一片生意盎然。可是,它们不知道一场灾难正一步步逼近......海洋里的动物正在进行着平常的一天,只听一声巨响,一股岩浆流喷涌而出。看到这儿,我不以为然,那么多的海水肯定可以把那些岩浆给冷却掉的。可其实不然,大量的岩浆不但没有被冷却,竟然把海水给煮沸了。海水温度的急剧上升,使大量鱼类死亡,漂浮在海面上。可是,灾难还没有结束。那场灾难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大量的温室气体又导致了全球变暖。之后,大量的植物出现了。植物释放出大量氧气,大量的氧气又让藻类产生,而藻类却全部生长到了海边,几十万年后,竟然把海水都给染绿了。而大量的藻类又吸收大量的养分。海水幸免的生物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死亡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养分死亡。终于,在150万年后,一切终于恢复了正常。可是,“超级地幔柱喷发”又转移了目标,把目标转移到了陆地。一天,好不容易开始恢复的生物又遇到了陆地上的“超级地幔柱喷发”--火山喷发。这可不是一般的火山喷发,其威力相当于几千颗核弹同时爆炸。大量的火山灰把大气层笼罩住了。之后,就带来了无尽的黑暗。那时的地球,就像是地狱,火山喷发出来的岩石燃烧起来,从空中划过,再落到地面。无论谁看了都会十分害怕。这场灾难中,连上次灾难中幸存的动物也死亡了。但是,有一种鱼却从海洋转移到了陆地,就是他们的转移,推进了地球上颈椎动物的进化......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你可能会问,那几年没有人类,不是照样出现了灾难吗?但是,现在人类的出现却可以加速灾难的发生。那些年是巧合,而现在,人类破坏地球,比那次灾难还要严重,虽然没有造成物种大灭绝。但是,如果人类继续这样执迷不悟,我相信,下一次也不远了!你还可能说,那些灾难,到现在才发生了5次。我怎么可能遇到呢?但是,你不为自己想,也要为下一代着想,一个母亲或者父亲,难道希望因为人类而毁灭人类吗?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保护地球,如果我们每人每天少扔一个垃圾,那一年世界会减少多少污染呢?如果我们每天少让父母开一次车,那世界一年会少排放多少污染气体呢?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保护地球,那下一步就是保护动物,那些动物并不是什么用也没有,它们见证了地球的诞生,也不想看见地球的毁灭,它们也对我们的出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想,地球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都不希望地球上任何一个家庭成员走向不归路。所以现在重要的并不是开车出门,焚烧垃圾,保护地球,保护动物才是现在的重要问题!

地球的诞生不容易,它现在已经有45亿岁的高龄了,让我们这些儿女来报答它,孝敬它,不要让它老人家看着自己的亲骨肉毁了自己!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是因为什么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

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一次物种大灭绝中,约85%的物种灭亡,27%的科与57%的属灭种。依据灭种的生物分类的属的数量,被评为五次大灭绝事件的第二位。直接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在大约4.4亿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除此之外,奥陶纪末期4亿多年前英国还发生了3次大规模8级火山爆发,可能也导致了全球变冷,并杀死了大量生物,最终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另有一种更受垂青的说法认为,距离地球6000光年的一颗衰老恒星发生爆炸,释放出伽马射线。伽马射线在穿越了宇宙后,击中了地球。在击中地球后,伽马射线摧毁了30%的臭氧层,导致紫外线长驱直入,浮游生物因此大量死亡,食物链的基础被摧毁,产生饥荒。同时被伽马射线打乱的空气分子重新组合成带有毒性的气体,这些气体遮挡了阳光中的热量,地球一时没有任何生机。(参考自央视纪录片《远古生物大灭绝》)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很多科学家认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一次全球变冷事件。根据这一理论,晚泥盆世的大灭绝是由冈瓦纳大陆的另一次冰川作用引发的,在巴西北部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中有证据支持这一假设。而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迪格比迈凯轮在1969年提出泥盆纪灭绝事件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但是没有存在一个足够大的泥盆纪火山口的证据支持。通过全面的环境分析,元素分析,热冷气候快速变化分析,少雨、海平面下降、海水含氧量下降,这些变化可能也是造成大规模灭绝中的一个因素。

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关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发生过程,已有多种假设,包含剧烈与缓慢的过程;剧烈过程理论,包含大型或多颗陨石造成的撞击事件、连续性火山爆发、或是海床急骤释放出大量甲烷水合物。缓慢过程理论,包含海平面改变、缺氧、以及逐渐增加的干旱气候。

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科学家认为,这次灾难的罪魁祸首是岩浆。大量岩浆由于不明原因,从美国东部以及加勒比地区喷涌而出,在地表形成一道长约2500千米,宽50米的裂缝,把盘古大陆分成两半。约1800万立方千米的岩浆开始从这道裂缝喷出。岩浆扩散的速度极快,1天就能淹没200平方千米的地区。岩浆所到之处,一切生命都被摧毁。岩浆烧毁了大片森林,破坏了食物链的基础。在全球范围内,从植食性动物到顶级掠食者都在饥饿中艰苦地挣扎,大批动物因此灭绝。火山喷发,同时还喷出了大量的有毒气体。大量的二氧化碳扩散到了大气中,遮天蔽日。火山喷发出的热气无法扩散,导致全球气温剧烈升高。全球平均温度,从灾难发生前的16摄氏度,在数百年间迅速升高至30摄氏度。这摧毁了剩余的大部分植物,使得饥荒更加严重。由于有毒气体与植物消失等因素,大气中的含氧量也迅速下降,动物们感到呼吸困难,这也摧毁了很多动物。灾难发生约一万年后,大气中的含氧量下降到了10%,而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上升至8%。呼吸功能较差的鳄类动物大多因无法适应低含氧量而灭绝。大气中的水蒸气与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雨。连续数万年的酸雨的泛滥使植物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土壤发生酸化。灾难发生10万年后岩浆,岩浆烧毁了大片森林,只剩易燃的枯木。枯木在高温下开始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灰烬。数百吨的灰烬在大气中滚动,摧毁了所到之处的大部分事物。灾难发生20万年后,岩浆终于停止了喷发。但喷发形成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地球获得的太阳能只有平时的50%。火山喷发形成的热量耗尽后,地球进入了大规模的冰期中,全球平均气温从原先的30摄氏度迅速下降至10摄氏度。大批动物的卵因此无法孵化,很多动物因此灭绝。地球开始了十多万年间的第一场降雪。大雪持续了数年,覆盖了大片纬度较高地区。30万年过去了,冰期终于结束了,新增的灭绝因素也逐渐减少,但此时,地球上的生命迹象已几乎消失,地球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生机。总之,滚烫的蒸汽、1800立方千米岩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忽冷忽热的极端气候、连下数万年的酸雨、极低的含氧量……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中大西洋岩浆区灭绝事件。

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关于这次灭绝,最通常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6500万年前,一颗十公里宽的小行星碎片抵达地球,它质量达20000亿吨,速度在地球引力下快速加快,从每小时6.5万公里增加到7.2万公里,合每秒20公里,这么快的速度,大气层根本无法减速。它进入大气层,开始燃烧,温度接近20000℃,亮度是太阳表面的100万倍,它飞越大西洋,朝墨西哥撞去,但当时的中国东海岸也能看见它。它5秒内就穿越了大气层,爆炸威力相当于1亿兆吨TNT当量。它撞击了墨西哥湾浅水区,那里的海水被蒸发,以每小时16万公里的速度冲击外太空。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形成了一片温度高7800℃的云层,5小时内,这片热云便包围了地球,但却难以消散,小行星还引发了地震和海啸,致使火山大量喷发,云层厚几千米,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全球温度急剧下降,这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十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海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了,大批的动物因饥饿而死,其中就有恐龙。支持小行星撞击说的科学家们推断,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l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了大气中。由于大气中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没有了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没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龙也饥饿而死;没有了植食性的动物,肉食性的恐龙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它们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慢慢地消亡。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没能幸免于难,在寒冷和饥饿中绝望地死去。撞击假说的支持者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在白垩纪和古近纪地质界线上发现的铱异常和冲击石英。科学家推测,这种高含量的铱元素就是那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带来的,冲击石英就是在撞击过程中形成的。美国人查特吉提出了一种类似的假说。他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的凶手不是一颗小行星或者陨石,而是彗星雨。大量的彗星雨撞击到地球上,形成一个环绕地球一周的撞击带,其中有2块巨大的彗星体成为了恐龙大灭绝的“主犯”:一块形成了我们熟知的墨西哥湾附近的巨大的陨石坑,另外一块撞击到现在的印度大陆上,形成的陨石坑比墨西哥湾附近的陨石坑还大。

关于远古动物大灭绝:揭秘地球历史上的“末日”事件和远古动物大灭绝1的讲解到此结束,期待您的下一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