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1217: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发布时间:2025-11-01 07:56:11

朋友们好,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平常心1217: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常心1217的知识分享,希望能解答您的疑惑,接下来我们正式开始!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焦虑、疲惫,仿佛被无尽的欲望和追求所困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并非来自于物质的积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识平常心

平常心,顾名思义,就是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它不是消极、懒惰,而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拥有一颗平常心,意味着我们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和。

二、如何培养平常心

1. 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以下是一些调整心态的方法:

接受现实:承认生活中存在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足,不再抱怨。

放下执念: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学会放下一些无谓的执念。

保持谦逊: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2. 调整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合理饮食:注重营养搭配,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的食物。

适度运动: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3. 培养兴趣爱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让心灵得到放松。

4. 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恩。

三、平常心的益处

1. 提高生活质量:拥有一颗平常心,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 增强抗压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平常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

3. 促进人际关系:平常心使人更加宽容、谦逊,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平常心的实践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平常心实践表格,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常心:

实践内容具体方法
调整心态1.接受现实;2.放下执念;3.保持谦逊
调整生活方式1.规律作息;2.合理饮食;3.适度运动
培养兴趣爱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阅读、旅游、绘画等
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恩

平常心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它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一颗平常心,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大手印的持心四喻

萨啰诃颂以‘平常心念住本体’一语概括大手印修要,与马祖之‘平常心是道’可相参照。岗波巴释‘平常心’云︰‘平常之心即名为修,谓令平常心自然安住,倘于彼心有所取舍破立,则不名平常心矣。故曰︰境无微尘许可修,心无刹那顷散乱。平常心不散乱者,亦名自然住心。是以只要自证念不散乱,其余不论如何,仍是修行。’《大印讲义》所谓‘自证念’,指所见明体,只要此性不迷乱,则言语动作、妄念起伏,皆成菩提妙用,不须作意断舍对治,《坛经》所谓‘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便是此意。大手印又有三相、五喻、三喻等持心之要。三相者,平等、舒展、弛缓,平等谓无所计执,舒展谓放任宽坦而不加整治,弛缓谓不加功用。喻云︰‘境相宽坦如虚空,正念周遍如大地,心住不动如山王,自证明了如灯烛,净识无分别如水晶。’又云︰‘心不整则自明,水不动则自澄。’随修定的进程,持心诀要又有四喻︰

(1)如婆罗门捻线,松紧得宜︰般若佛母颂云︰‘初修止时从紧起,于过紧时宜放松,紧复松兮松复紧,善观于此起慧见。’紧,谓提起精神,安住明体。

(2)如柴葽断︰谓妄念若起,勿著有而作意断舍,勿于妄念灭时保持明体而着空,应能观所观,两头俱舍,心安住于明体,则妄念烦恼自然解脱。《祝祓大手印》云︰‘谓尽其所有妄念及烦恼,无庸遮断,亦不令其作主,随所显现,纵任无著。但于生之一刹那,立即认识,不故遮止而令住于自然清净,空性即显。因此一切违境可为助道之缘,以认识妄念之无自性也,即能了达解脱及断与对治无别,此名金刚乘修习无住心要。’

(3)如婴儿观佛殿︰谓定力增长,放开六门,任六识任运显现,不遮不断,而于所显境相不起分别爱憎,亦不起‘不着’之执,对境不迷,如《坛经》所云无念为宗。

(4)如象入荆棘︰谓久久修习而得‘后住’,定心坚固,即使仍有妄念起灭,当其起时,妄念本自解脱之念亦随之而生,如水中画图,随画随灭,不假功用,安住明体,不为妄念烦恼所扰动,有如大象以皮厚故,随意入荆棘丛中,亦不被刺伤。

大手印定之修持,虽可于世俗事务、日常生活中用功,不拘坐相,不离世间,但初修者定慧力弱,难以保持明体不乱,宜闭关专修一段时间,培植定慧。《椎击三要诀》云︰‘然于未得坚固间,须勤舍离愦闹修,且须闭关专行持。’西藏大手印行者,率多常年闭关勤修。

大手印之行,略当于达摩禅二入之‘行入’,指在动用中修持,此以任运无作为要,称‘无作行’。萨啰诃颂云︰‘种种行相无根本,犹如疯狂无定事,无作之行如孩童。’无作行,谓任持自性明体刹那不乱,从体起用,任运而行,悲空双运,随缘修行六度,度化众生。大手印特别依无上瑜伽密,修有戏论之二十一空行、无戏论之五空行、最极无戏论之三行,凡二十九种行。这些行持注重在逆境中主动地磨练自心,释放烦恼习气,破除庸常显执。其中如普贤行者,谓于妄念不加对治,任其消融于法性本体,有如雪落热石,尽化为水,不作意整治,不掩藏矫饰。又密行、明禁行者,谓偕手印母于僻静处修双运道,或经行村镇,忍受讥笑嘲弄。又聚行者,谓往闹市人海中和光混,执下贱之业,忍受世人之称讥打骂,以为修道助缘。又疯狂行或普颤行者,谓任意释放藏识中习气种子,不加遮拦,行如疯狂,而自性明体刹那不乱。又胜御方行者,谓主动取逆缘为道,以涤尽无明,昔印藏大手印行者,多于山顶凶地、尸陀林、独树下、冢墓中、四交道处修行,禁语,乞食,行头陀行,于顺逆境缘中保持明体刹那不乱,不起一念有间心,有如狮子,无所畏惧,行同虚空,不着一切,不依一切。古代瑜伽行者的这种行径,现在看来只宜取其无作无修、逆缘练心的精神,不宜生硬模仿其形式。

关于大手印之修行,印藏诸师依修持经验总结出不少诀要。如岗波巴之‘俱生和合’,谓识心之体性为俱生法身,心起妄念为法身之用,显境俱生为法身之光,偈云︰‘心妄念法身,最初即俱生,师教合一故,说为俱生合。’(《宗教流派镜史》)止贡巴(1143~1217,支贡噶举开启者)之世间怙五法︰

(一)应先修行菩提心,

(二)应观自身为本尊,

(三)应于上师修敬信,

(四)应修无分别正见,

(五)应发愿回向作印持。

有云︰‘大手印法如狮子,若无五法等无眼。’主巴噶举开创者藏巴嘉热(1161~1211)之六平等法(六种持道)︰(一)持分别为道,谓了知分别心之体性,即于此了知上体认明体而住;(二)持烦恼为道,谓故思烦恼境而令烦恼增盛,即于其增盛处了知为心体空性,不破不随转,转烦恼为菩提;(三)持鬼神为道,谓于鬼神怖畏境不破不随转,观为更加恐怖之景象,即于恐怖认知为空,明显宽坦而住;(四)持苦为道,谓观苦性空,于众生苦起大悲心,发愿济度;(五)持病为道,谓观能病所病空,转病苦为菩提;(六)持死为道,谓平时预习临命终时痛苦与幻相,如实了知,不起恐怖及立破之心,令子母光明会合。大手印对修行过程中的各种偏差、失道及对治法有系统的总结,这对修行者来说弥足珍贵。

大手印之修证,亦如禅宗,不立阶次,向蔡巴云︰‘大印唯一了,愚谬计地道,为化爱著故,亦方便权说,显教地道次。’在理上虽高唱顿悟顿了,在事上却建立有严密的修证次第。岗波巴《大手印导引显明本体四瑜伽》把见到明体后修行证果的阶梯分为专一、离戏、一味、无修四瑜伽,每一瑜伽又各分三品,凡十二阶,每一阶的境界,都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1)下品专一瑜伽︰得见后依见修定,由初难定到渐能入定,住于空明乐之觉受,获身心轻安,六尘境现时能自解脱,心生定解,于后得境识虽未迷失明体,然尚生少许执著。定心增减起伏不定。梦极明显清楚,然梦中尚现烦恼,罕能保持明体而自作主宰。

(2)中品专一瑜伽︰有时无意入定而自然入定,安住明体,妄念甚少,后得境识现时亦具空乐明觉受,自觉心境宽舒澄清,朗然无际。但有时仍起我法实执,起后即自觉知,能寂尔解脱,梦中觉受相或现或不现。

(3)上品专一瑜伽︰入定出定,昼夜一如,常住明体,如海无波,一切妄念皆于光明定中消溶,后得境识皆归于定,梦中多时能保持明体。

(4)下品离戏瑜伽︰通达心之体性,离生灭一异等戏论,但尚未离空、定解、觉受之执,尤稍执空,于后得境识中未持念时尚生爱憎执著,眠梦中尚起颠倒。

(5)中品离戏瑜伽︰空、定解、觉受之执净,但于所显境中尚起希求畏惧。

(6)上品离戏瑜伽︰断对轮回、涅盘一切法之执著,离希求畏惧,明空、显空双融相续,然不精进修时犹有间断,未臻自然任运之境。梦中尚起迷昧。

(7)下品一味瑜伽︰通达内外一切境相法尔明体一味,但尚有决信万法一味之执。

(8)中品一味瑜伽︰决信一味之执净,无能所、内外分别,心境不二,正智现前,后得识及梦中迷昧甚少。

(9)上品一味瑜伽︰昼夜恒一,了一多不二,万法平等,虽尚现微细无自性之梦,而不迷昧。

(10)下品无修瑜伽︰无须作意,所显一切无非明体,然有时尚微起万法如幻如化之执。

(11)中品无修瑜伽︰如幻化之执净,昼夜恒住无修瑜伽。

(12)上品无修瑜伽︰后显一切微细相续识皆转为智慧,子母光明会合,穷尽法性,圆满三身。

四瑜伽十二品,品品皆有六条检验标准︰

(1)见体性未见?

(2)力圆否?

(3)于妄念上定显未显?

(4)生功德未?

(5)播色身种子(修利他行)未播?

(6)于俗谛上决信未决?每条标准,又有其觉受与证的严格标准,甚便于学人作自我鉴别。

四瑜伽十二品,还配以修道证果之次第,一般谓三品专一瑜伽属胜解行地(资粮道、加行道),下品离戏瑜伽见道,入菩萨初欢喜地,中品离戏瑜伽当二至五地,上品离戏瑜伽当六地,下品一味瑜伽入七地超二乘,中品一味瑜伽当八地,上品一味瑜伽当九地,下中二品无修瑜伽当十地,上品无修瑜伽当十一普光明地而成佛,为大手印之最极果地,然此证果者,亦无果可证,无法可得,如萨啰诃颂所云︰‘清净体性本不生,此中亦无少差殊,计执分别意于法界净,假名说为金刚持。’

四瑜伽者就理言,则无修瑜伽,方为大手印正旨,此本不立文字,不由阶渐,唯被最上利根。贡噶上师即主张上根宜从无修瑜伽入门,顿见心性,无修无证,一超直入如来地,其《恒河大手印直讲》云︰‘祝祓宗之大手印四瑜伽,乃为循序专修于大手印者所说,(中略)要当须知彼四瑜伽等,亦皆方便,原非大手印之真实处也。’至于真言密咒、气脉明点之修持,更是针对中下根机者所设的方便法门,非印度光明大手印之原旨。

从大手印之原旨看,它与禅宗心地法门可以说是同一的。不过它在印藏流传过程中融合了无上部密法,较禅宗多了修咒与气脉明点的方便,形成了特有的宗风。(佛日)

小说中的武功“大手印”

在新派武侠中,常常出现有“大手印”的武功。大手印在梵语中叫“摩诃穆德拉”,意译为“大印”,相当于汉传佛教所说的“佛祖心印”。印是印玺,“大印”专指为佛祖所印证的修持心要或心传。大手印为藏传佛教嘎举派密法的精髓,萨迦派、格鲁派也有传行。

大手印法大致分为三种:一、实住大手印。通过研习佛教经论,或得师授,明了“真理”之理,依所悟解而修禅调心,令与真实相应;二、空乐大手印。属无上瑜伽部法,须经灌顶、修宝瓶气、金刚诵、拙火或双运道,渐达气足心寂,生空、乐不二的禅定感觉;三、光明大手印。此法主要依赖上师的加持而获得顿悟。这种大手印,是大手印法的“最胜义心传”,不须以修气功等为基础,但修习者须有上等的素质,遇上等的上师。

今天的文章到此为止,希望对平常心1217: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的分析能让大家有所收获,也欢迎分享平常心1217的案例与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