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揭秘华谊兄弟霸王条款:合同猫腻,权益受损,你了解多少,同时也会深入探讨华谊兄弟霸王条款的相关知识,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近年来,随着娱乐圈的不断发展,明星经纪公司的作用愈发重要。华谊兄弟作为业内知名经纪公司,却因一系列“霸王条款”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剖析华谊兄弟的霸王条款,带你了解其中的猫腻,以及明星艺人在其中所面临的权益受损问题。
一、华谊兄弟霸王条款的背景
1. 公司背景:华谊兄弟是中国内地知名的综合性娱乐公司,旗下拥有众多知名艺人。近年来,华谊兄弟的“霸王条款”问题频出,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关注。
2. 事件起因:2018年,华谊兄弟旗下艺人杨颖因合约问题与公司产生纠纷,曝光了华谊兄弟的霸王条款。随后,更多艺人纷纷加入讨论,揭露了华谊兄弟在合约中的不公平条款。
二、华谊兄弟霸王条款的具体内容
1. 高额分成:华谊兄弟要求艺人将收入的一定比例(如50%)作为分成,这一比例远高于行业内其他公司。
2. 独家版权:艺人签订合约后,其作品、肖像等版权归华谊兄弟所有,艺人需支付高额费用才能获得授权。
3. 解约赔偿:艺人如需解约,需支付巨额赔偿金,且赔偿金金额与艺人在华谊兄弟期间的收入挂钩。
4. 限制艺人发展:华谊兄弟要求艺人不得在合约期内与其他公司合作,否则需支付违约金。
5. 霸王条款示例:
| 条款类型 | 具体内容 |
|---|---|
| 分成比例 | 艺人收入50%归公司 |
| 独家版权 | 艺人作品、肖像等版权归公司 |
| 解约赔偿 | 解约需支付巨额赔偿金 |
| 发展限制 | 限制艺人与其他公司合作 |
三、华谊兄弟霸王条款的影响
1. 艺人权益受损:霸王条款使得艺人收入减少,且限制了艺人的发展空间。
2. 行业风气恶化:华谊兄弟的霸王条款,对整个娱乐圈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行业风气恶化。
3. 社会舆论压力:华谊兄弟的霸王条款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应对措施及建议
1. 加强法律法规:国家应加强对娱乐行业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经纪公司的行为。
2. 提高艺人意识:艺人应提高自身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益,勇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行业自律:经纪公司应加强自律,摒弃霸王条款,为艺人提供公平、合理的合作环境。
华谊兄弟的霸王条款问题,暴露了娱乐圈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共同努力,为娱乐圈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生态环境。
电影《八佰》点映期间已经票房2亿,如果从8月14日开始直到9月4日诺兰执导电影《信条》之前,3个星期以内没有其他强大的竞争对手,这种在排片上一家独大,可以说很少见。
正是在这个关节点,出来了一个“华谊兄弟霸王条款”新闻,当然让人浮想联翩。
公告具体如下:
“2019年票房在1000万元以上影院可参与8月14日点映;部分票房在200万元以上影院可参与8月17日—19日点映,且每天只有1—2个厅,只能放映1—2场;
到21日正式上映时,2019年票房超过200万元影院将实行正常分账放映;
票房低于200万元影院则须按上年实际票房3.5%核定保底金额,对票房收入持平或超出的部分再继续采取分账的模式,且要在8月19日前将该笔保底费预交给发行方指定账户;
部分在上年度因截留票房等被处罚过的影院,无论票房高低,都必须按比例预交保底金额。”
简单总结,就是:小电影院就不要放了,我不稀罕。
无论怎么样,电影《八佰》成品如何,大家看过电影或者即将看电影的,都自行去评价。
而保底费这一招,就好像是在提醒大家,电影院复工复产复映,并没有想象当中顺遂,估计整个电影院线将迎来一场大清洗。
“霸王条款”等字眼一出,确实是令华谊相当难堪。但只要华谊做足准备,很快就能赢回舆论优势。在拿出一份堪称无懈可击的声明回应之后,不仅解释得明明白白,别人再想要恶意抹黑也拿不出证据,而且还把罪名转移了出去,让舆论攻击其它方向,充当了一回“义务警察”。然后冷静下来的大众仔细一想,对啊,华谊这老江湖怎么会做这种蠢事自毁长城?对华谊不利的舆论自然消去。
因为现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大部分的影视公司都还没有推出他们的新电影,只有华谊兄弟上映了一部大片《八佰》。此时是华谊兄弟最具有话语权的时刻,所以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就要求中小影院先交3.5%的定金。
不管这部影片最后得到的票房是如何的,在中小影院的上座率好不好,总之先交这么多钱,再把影片播放的资源交给他们,就这么一个操作。而且没有多退只有少补的说法,如果影片播放的比较好,上映率很高,影片获得大卖,那么电影院就在3.5%的基础上再交钱。
华谊兄弟之所以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他已经连续亏损了两年,其净利润一直处于负数。如果2020年再亏损,那么对于华谊兄弟而言,他们可能会面临退市的风险。在此种压力之下,他们不得不选择以逼迫中小影院为其进行保底,不惜和中小影院对立,破坏电影行业的规则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在中小影院还有另外一个潜规则,就是存在着虚假上座率。主要是以少报上座率的方式来吞钱。上座率少了,需要给影视制作公司的钱就少了,这对于影视制作公司而言就会造成损失。所以华谊兄弟此次行为实际上也是跟中小电影院撕破脸皮,在自身利益方面进行拉锯战。
对普通观众而言这次意味着什么呢?最主要的是中小的影院基本上都在三四线城市。而这次变革如果被全部的影视公司推行,那未来三四线城市的中小电影院在新片上映的时候,或许都将会延迟播放,并且很多的新片甚至都不能在这些中小影院上映。
对于这里的年轻人而言,或许看这些大片就不能在本地电影院看了,要么去大城市电影院观看,要么就只能在手机上观看。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确实属于霸王条款。看他是不是霸王条款,首先看中小影院和华谊兄弟是不是对等关系,在这个谈判过程中,中小影院他们是否有议价的能力。其次是看这些条款对于双方而言是互利共赢,还是只对某一方有利。
很显然的华谊兄弟只是给出了协议结果,并没有跟任何一个中小影院或者其代表进行商谈。所以其条款中小影院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要么不接受。
而接受协议,那么华谊兄弟后面拍的所有的电影,这些中小影院都必须要先交3.5%的保底协议费,之后才可以播放这些电影。
而如果不接受,那么这些中小影院就永远的和华谊兄弟的电影告别了以后,他们的所有电影将不会在这些不接受他的协议的影院播放。所以中小影院根本连一点儿协商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这份协议是属于霸王条款。
如果从是否对于双方互利共赢方面来看,那么很显然的也是华谊兄弟占尽好处。他在这个过程中是旱涝保收的,因为如果票房大卖,那么保底费就会增加。在3.5%的基础上,再将多余赚的钱按比例上交。
如果票房卖的不好,那么3.5%的保底费里面商家还得贴钱进去。不单单靠他的电影赚不到钱还得赔钱。所以不管电影票房卖得如何,最起码保底费方面华谊兄弟是不会亏的,而亏损的就永远是中小影院。这其实就是直接把风险转嫁给了中小影院。
为什么对于大影院华谊兄弟不这么做呢?因为对大影院而言,他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很多,他们的议价能力也更强。华谊兄弟不敢轻易的拿他们开刀,所以先拿中小影院小试牛刀,后期可能会推广至所有影院。
今天的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大家对揭秘华谊兄弟霸王条款:合同猫腻,权益受损,你了解多少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欢迎探讨华谊兄弟霸王条款的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