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原再发Nature:这位天才科学家的科研之路究竟有多精彩

发布时间:2025-10-20 22:36:58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曹原再发Nature:这位天才科学家的科研之路究竟有多精彩,同时我们会解读曹原再发Nature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在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其中,曹原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位年轻的天才科学家,凭借其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再次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曹原的科研之路,以及他为何能在国际舞台上独领风骚。

一、曹原其人

曹原,男,1989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200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在校期间,曹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科研天赋,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012年,他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

二、曹原的科研成就

曹原在石墨烯、拓扑绝缘体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下是他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

时间标题简介
2013年Graphenesuperconductivityatabreakdownfieldof8T首次发现石墨烯在8特斯拉的磁场下具有超导性,为石墨烯在超导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4年Topologicalinsulatorswithatunablebandgap发现了一种可调带隙的拓扑绝缘体,为拓扑绝缘体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6年AnomalousHalleffectinmonolayerWTe2发现了单层WTe2中的异常霍尔效应,为新型电子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材料。
2018年AtopologicalKondoinsulator发现了一种拓扑康多绝缘体,为拓扑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2021年Amonolayertopologicalinsulatorwithalargebulkbandgap发现了一种具有大体积带隙的单层拓扑绝缘体,为拓扑绝缘体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材料。

三、曹原的科研之路

曹原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下是曹原在科研过程中的一些感悟:

1. 勤奋刻苦:曹原认为,科研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实验室里,不断尝试、探索。

2. 勇于创新:曹原从不满足于现有的科研成果,他总是敢于挑战权威,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3. 团队协作:曹原深知,科研工作离不开团队的协作。他善于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共同攻克难题。

4. 跨界融合:曹原认为,科研工作需要跨界融合,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相结合,才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四、曹原的未来展望

曹原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在石墨烯、拓扑绝缘体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他将继续致力于科研工作,为我国科技创新贡献力量。以下是曹原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1. 推动石墨烯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曹原希望石墨烯能够在电子器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多价值。

2. 拓展拓扑绝缘体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曹原认为,拓扑绝缘体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有望为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3. 培养更多优秀科研人才:曹原表示,他将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输送新鲜血液。

曹原是一位充满激情、勇于创新的科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在石墨烯、拓扑绝缘体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曹原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创造更多辉煌,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

天才少年曹原再发nature,曹原主要做哪方面的研究

相信不少搞科研(搬砖)的小伙伴们最近又双叒被大神曹原的新闻刷屏(深深刺激)了。犹记得,那是2018年的春天,彼时还没有疫情肆虐,天才少年曹原以魔角(约1.1°)双层石墨烯的工作在顶级期刊Nature上背靠背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时惊艳了整个科研圈!

时隔两年,少年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我一篇Nature都不发,要发只发两篇…

(鼓掌动图)

2020年5月,曹原和他的导师及合作者在Nature上报道了转角双层-双层石墨烯以及利用nano-SQUID(纳米超导量子干涉仪)表征转角双层石墨烯中角度非均一性问题的两项相关工作,将转角电子学领域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实际上,自2018年3月魔角双层石墨烯问世以来,和转角二维材料有关的科研工作至今已经有超过13项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两大顶级期刊上了(预警提示:即将又有一大波工作,正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路上…)。

看着这些如潮水般的顶级科研工作,笔者忍不住想说,真香!

这魔角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笔者就和大家闲聊一下“转角”的各种“八卦”。

他研究的东西你也可以在家模拟?

首先,大家肯定都好奇,这些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工作,它们研究的究竟是神马东西?

科学上的术语,称呼为:摩尔超晶格。

摩尔超晶格本质上是两套空间分布相近的格子叠加在一起相互干涉形成的一套低频、长周期的新格子。通俗地讲,两套格子在空间堆叠上,时而密集,时而稀疏,这种疏密的周期分布形成了所谓的摩尔条纹。

摩尔条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例如,用手机拍摄电脑屏幕时,生成的照片上常常伴随着肉眼可见的畸形条纹。这是因为电脑屏幕的发光元件阵列和手机摄像头里的CCD或CMOS感光元件组成了两套相近的格子,它们相互叠加形成了摩尔条纹。摩尔条纹的图样和格子间的转角密切相关。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身边寻找两套相同的格子(譬如窗纱),手动旋转它们,观察摩尔条纹的变化。

手机拍摄电脑屏幕产生的摩尔条纹(图片:作者自制)

旋转两层相同大小的六方格子形成周期更大的摩尔条纹(图片:作者自制)

尽管摩尔条纹给电子显示和拍摄带来不小麻烦,科学家却想到了利用二维材料中的摩尔条纹去观察新的物理现象。只需要将窗纱换成晶格接近或者相同的两层二维材料,并且小角度堆叠在一起,便可以构筑二维的微观摩尔条纹,即二维摩尔超晶格(曹原便是将窗纱换成了两层石墨烯,两层石墨烯间旋转约1.1°)。

这里,笔者顺便科普一下二维材料。

二维材料,顾名思义,它的厚度薄到可以将之视为二维极限。常见的二维材料包括石墨烯(石墨的基本组成单元,只含有一层碳原子,碳原子按照六角蜂窝状周期排列)、薄层过渡金属硫化物(如二硫化钼MoS2等,通常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由于二维材料太薄,两层二维材料的界面便能代表整体的性质。因此,二维材料被视为摩尔超晶格研究的最合适载体之一。

石墨烯的晶格示意图(每个小球为碳原子,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他是发现了高温超导机制吗?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他的代表作《三体》中描绘了由三个恒星体组成的世界。三个恒星靠万有引力彼此紧密关联,它们的运动波云诡谲,不可预测,给三体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三体问题是最简单的多体问题,却足以困扰人类至今。当物体数N≥3时,体系的动力学问题无法严格求解(人们往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各种近似的方法)。而在基础物理研究领域,由多个彼此关联的对象(包括电子、原子等)组成的多体体系,它们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往往超出了既有知识的理解。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Philip W. Anderson教授(已于2020年3月与世长辞)曾经留下著名的一句话“More is different”,便是指多体关联作用能带来新的物理。

Philip W. Anderson(1923.12.13-2020.3.29)

在现实的材料中,电子之间可以靠静电相互作用(库伦作用力)彼此关联在一起,它们的多体关联往往诱导出奇特的物理性质。譬如,在铜基的陶瓷材料中,科学家发现它的超导转变温度可以大幅提升至液氮的沸点温度以上,因此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实现室温的超导转变,对未来的能源和交通发展将会产生革命性影响。

因此,在基础物理研究上,寻找这样的强关联体系并挖掘其中的物理奥秘,一直是一项非常重大的课题。而我们今天重点介绍的转角摩尔超晶格,便是一个很好的多体关联体系。

时间要追溯到2011年。尽管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将两层石墨烯以一定的转角堆叠起来,可以形成二维摩尔超晶格,并带来新的物理现象。但是,直到美国的理论物理学家Allan H. MacDonald教授和Rafi Bistritzer博士计算出转角为1.1°的双层石墨烯超晶格中电子的速度会大幅降低,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到1.1°转角双层石墨烯超晶格蕴含了丰富的多体强关联物理。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这其中的奥秘,笔者举一个简单例子。

考虑一个子弹射击年糕的情形,年糕对子弹的粘附力类比于电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力,子弹的速度类比于电子的速度。当子弹的速度极快时,子弹轻松击穿年糕,年糕几乎对子弹没有什么影响;而当子弹的速度很慢时,子弹会被年糕黏住。

电子的速度和相互作用力,便是这样的一对竞争关系。在单层石墨烯中,电子的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1/30,速度极快(相对论效应都出来了),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多时候可以忽略不计。而在1.1°转角双层石墨烯超晶格中,电子的速度几乎接近于零,多体的相互作用便占据上风了,转角石墨烯超晶格由此成为典型的多体模型(具体的关于电子速度为啥会大幅下降,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文献)。

魔角双层石墨烯模型(图片来源:Nature杂志网站)

子弹被年糕黏住的结果,反映在魔角石墨烯超晶格中,就是原本的电子金属态可以转变为绝缘态。

在理论预测之后,实验科学家开始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去制备这样的转角石墨烯超晶格样品,并观测其中的多体物理现象。

2018年,曹原和他的导师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率先实现了魔角双层石墨烯样品的制备,并在低温下(约零下270℃)观测到金属态到绝缘态的转变。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意外地发现,如果向转变后的绝缘态添加一定量的电子,居然能诱导出超导现象!这种行为和我们上文介绍的铜基超导体很像。

因此,魔角双层石墨烯对于认识高温超导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并不是说曹原的工作发现了高温超导机制甚至实现了室温超导,此处严肃批判某些媒体对此的错误报道)。

曹原和他发现的魔角双层石墨烯超导现象(图片来源:Nature杂志网站)

由于转角石墨烯的突破性进展,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获得了2020年巴克利奖(凝聚态物理最高奖);Pablo Jarillo-Herrero,Allan H. MacDonald和Rafi Bistritzer共同获得2020年沃尔夫奖。

从左至右依次为:Pablo Jarillo-Herrero,Allan H. MacDonald和Rafi Bistritzer(图片来源:Wolf Prize官网)

转角,为什么在科研界爆红?

转角石墨烯中电子的多体相互作用带来的有趣物理现象迅速吸引了人们大量的关注。在2019年,物理学家发现了该体系里还存在着丰富的量子物态。对基础物理稍微关注的童鞋,可能听说过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工作(被杨振宁先生称为“诺奖级的成果”)。在魔角双层石墨烯中,同样可以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魔角双层石墨烯中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图片来源:Science杂志网站)

基于这些重大成果,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转角电子学,应运而生了。该领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向(纵向和横向):纵向上,深入挖掘和理解该体系里的新奇物理现象,包括我们上文提到的超导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横向上,寻找更多的转角多体关联体系。

文章开头提到的曹原今年的两篇Nature之一,在转角双层-双层石墨烯超晶格中发现金属-绝缘态转变的工作,就属于后者(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的团队也做出了同样的工作)。除了将两个单层或者两个双层石墨烯堆叠在一起,科学家后来发现,几乎绝大部分的二维材料以某种角度堆叠形成合适的摩尔超晶格后,都可以演变为电子的多体强关联体系(已经有多个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

兼顾“深”与“广”,这可能是“转角”为什么在科研界爆红的原因吧!

Nature三连:2020年发表在Nature期刊上关于其他二维材料转角超晶格的三篇文章(发表时间分别为2020年3月,2020年3月,2020年5月)

天才少年曹原再发Nature引起热议,你还知道哪些少

这几天天才少年曹原再发Nature论文的事情上了热搜,很多人不禁感叹如此妖孽的学者是如何练就?曹原身上的光环很多,最年轻的麻省理工博士,2018年年度《自然》期刊榜首封面人物等等,这些都给我们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大大扬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位天才少年学者的传奇经历。

一、曹原的成长经历。

曹原,199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2007年11岁的曹原到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仅仅利用三年时间就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2010年14岁的曹原参加高考考取669分的高分,被中科大少年班所录取。2014年中科大毕业时,曹原获得了郭沫若奖学金,而后前往美国求学,目前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工学博士。

二、曹原在学术上的爆发和成就。

2018年,年仅22岁的曹原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开辟出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并且是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打破了《自然》杂志的记录。2018年,又是曹原在一天之内连续在《自然》发表两篇论文,阐述了石墨烯超导领域的重要发现,这一壮举直接让他成为2018年《自然》杂志的年度榜首人物。2020年5月份,曹原又是在同一天发表两篇文章,这简直堪称神迹。2021年2月1日,曹原又在《自然》上发表一篇论文,这也是他在该顶级期刊上的第5篇论文。

三、曹原的学术成就。

在很多人想在类似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而抠破脑袋的时候,曹原从22岁到25岁已经发表了5篇,而且几乎都是第一作者或者是通讯作者,说明他在研究中并不是充当助手或者打酱油的角色,而是真真正正的项目领导人,而且他开创的这个领域也是目前国际凝聚态物理学的热门方向,是开创者而不是追随者。

曹原现在年仅25岁,在很多同龄人还在学习的阶段,他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大拿,将同龄人远远的甩在了身后。曹原之前大火,但他并没有被现在的名利遮住双眼,而是默默不断的坚持研究,不忘初心,以他的年龄未来还有几十年的黄金时期,估计他还能带来更多的学术成果。期待曹原未来越来越好!

天才少年曹原再发Nature论文,他曾经有哪些辉煌的成就

以他现有的头衔来看,他目前应该称得上是中国最年轻的学者。除此之外,他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曹原是在成都出生的,随后跟随父母一起去了深圳,从小就展现了非凡天赋的他,总能在他身上找出超越同龄人的闪光点。年仅11岁的他进入了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而且仅仅花费相当于常人一半的时间,就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全部读完了。也就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完了全部课程,并且以理科69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进行学习。

这个时期的曹原除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之外,他还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别的同学正在为考试操心时,他已经轻松完成了所有课业,并且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当他听说,若是在常温状态下能够找出拥有超导特性材料,便是能够震动整个科研界的发现之后,本来就对物理学充满兴趣的曹原就将其作为了挑战目标。到了大二时期,他就开始着手石墨烯相关方面的实验,并开始请求学校的教授对自己进行指导,等他18岁的时候,他已经成功的考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且于次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从这些履历来看,曹原不愧是一个实打实的“天才”人物,他的惊人天赋,使得他做到了常人要花费两倍甚至是三倍时间才能达到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他的事迹被众人知道后,才能引起广泛的讨论,才能引起众人的关注,曹原在物理学方面确实有着非凡的天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就研究出了“震动世界”的科研成果,并且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曹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时候,除了保持自己优异的成绩之外,还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做实验。因为热爱物理学的缘故,他埋头于实验室,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的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之后,他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大约1.1°的角度时,就会产生超导效应。兴奋不已的曹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国际学术界,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新篇章。而《自然》科学杂志也发布年度科学人物,而年仅24岁的曹原赫然位列榜单第一名。

曹原取得了震惊学术界的发现之后,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的橄榄枝,就连向来自大的美国也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加入美国国籍,并且许诺了一系列“好处”。但是面对所谓的“诱惑”,曹原并没有丝毫动心,他并没有觉得美国绿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是祖国培养出来的人才,他能够在物理学上达成里程碑式的成就,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他以中国人的身份而自豪。

文章分享完毕,曹原再发Nature:这位天才科学家的科研之路究竟有多精彩和曹原再发Nature的内容是否对您有帮助?欢迎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