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明清两代状元写的字:一笔一划皆经典

发布时间:2025-10-19 06:27:42

大家好,今天的内容将围绕揭秘明清两代状元写的字:一笔一划皆经典展开,同时也会对明清两代状元写的字进行详细讲解,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实用的信息!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曾是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而状元,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佼佼者,其才华与地位不言而喻。明清两代,涌现出无数杰出的状元,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本文将带您领略明清两代状元们的书法风采。

一、状元与书法

在古代,状元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们之所以能在书法上有所建树,一方面是因为科举制度对书法有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状元们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二、明清两代状元书法作品赏析

以下是明清两代部分状元的书法作品赏析:

状元姓名书法作品名称书法风格
王鏊《王鏊书法册》篆书
蒋重珍《蒋重珍行书卷》行书
刘墉《刘墉草书扇面》草书
阮元《阮元隶书对联》隶书

1. 王鏊《王鏊书法册》

王鏊,明代著名书法家,曾任礼部尚书。其书法作品以篆书著称,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在《王鏊书法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蒋重珍《蒋重珍行书卷》

蒋重珍,明代书法家,曾任户部尚书。其书法作品以行书见长,笔画流畅自然,气势磅礴。在《蒋重珍行书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文学底蕴。

3. 刘墉《刘墉草书扇面》

刘墉,清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兵部尚书。其书法作品以草书著称,笔画奔放洒脱,气势磅礴。在《刘墉草书扇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书法功底。

4. 阮元《阮元隶书对联》

阮元,清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工部尚书。其书法作品以隶书见长,笔画古朴典雅,结构严谨。在《阮元隶书对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明清两代状元书法的艺术价值

明清两代状元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艺术风格:明清两代状元们在书法上各有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研究古代书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深厚的文学底蕴:明清两代状元们学识渊博,书法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底蕴,为我们欣赏和理解书法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 高超的书法技艺:明清两代状元们在书法上具有很高的造诣,他们的作品展现了高超的书法技艺,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明清两代状元的书法作品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见证了我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经典之作,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写的字长啥样一起来看看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写的字长啥样?一起来看看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筼,河北肃宁人。光绪十八年(1892)秀才,后读于保定莲池书院,师从桐城古文大师吴汝纶,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状元,刘春霖之名可谓家喻户晓。但其早年出身贫寒,家中世代务农,其父刘魁书为保定府皂隶,即旧时衙门里的差役。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皂隶之家的子弟不允许参加,故刘春霖自幼寄养在肃宁县伯父家中,后入莲池书院就读。然而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状元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名词,随后刘春霖留学日本,归国后做官,但均不甚突出。民国之后,他曾一度受大总统袁世凯的青睐,任大总统府内史,组织过「”中央农业试验场”。徐世昌、曹锟任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任直隶教育厅厅长等职,曾两次代表徐世昌赴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1935年,时任察哈尔省主席的宋哲元还拜刘春霖为师,请他每周讲经两次。宋对刘非常尊敬,每次都派自己的汽车迎送刘府讲学,以示尊师重道。小楷《至圣先师世系表》局部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伪总理郑孝胥曾以逊帝溥仪的名义邀刘春霖出任伪教育部长,刘发以「”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之辞加以拒绝。北平沦陷后,伪华北政务委员长王揖唐亦以昔日同科进士、留日同学交谊,请刘春霖出任伪北平市长,遭到刘的断然怒斥,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为此日伪当局将刘春霖历年所藏书画文物尽数洗劫,并将其家人赶出住宅,后因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返还所掠,刘春霖也因病故去。刘春霖书法因状元公之名,一直以来为世人所重。尤其是清末民初中国各地及香港的商号,喜欢请末科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张启后)合写四条屏,以增光门面。但他们真实的书法水平又如何呢?首先,其书法必然是馆阁体,整齐端庄,四平八稳,能将馆阁体书法中「”乌、方、光”等特点写出方称妙品。目前故宫博物院、恭王府、北海公园等处,还能看到许多清代名臣写的贴落,大体就是此种字体。而状元公是写馆阁体中的皎皎者,因此更为整饬划一。行楷《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清末民初,尤其是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书法风格发展迅速,馆阁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民国,这种字体在世人眼中亦变得褒贬不一,从时人对刘春霖书法之评价即可知。贬之者认为「”刘春霖的字,体格甚卑,殊无足观”。特别是「”他在一九三一年到上海给死了的犹太富商哈同题主,得到一大笔‘利市’之外,海上人士还传为美谈……不惜拿出大笔钱来求他写字。据他的同年金梁说,刘久患手震,不能执笔,只有在夜里十一点到十二点半的时候,偶然能写字,所以人们更宝贵他的书法了”。邓云乡先生亦记有「”刘老先生的字极为圆润,十分规矩,因他官做得不大,辛亥之后也未膺重要职务,所以字如其人,也十分拘谨,只能小,不能大,较之晚清其他状元如翁同龢、陆润庠等人是稍逊一格的”。刘春霖行楷七言联但褒之者亦不乏其人,刘春霖曾一度鬻书为生,所获不少即是明证。笔者也认为馆阁体书法不能一笔抹杀。清末民初,活跃于书界的大部分书法家都有参加科举的经历,且他们很多即以鬻书为业。据出身翰林的高毓浵公子高准记,「”辛亥革命,原翰林公星散,多以鬻字为稻粱谋。当时各大城市都有书画社及南纸笺商店,专营代客求购字画的生意,如北平的荣宝斋、天津的梦花室等,竞相给书画界名流印制‘润例’—通称‘笔单’,即价目表……所以生意倒十分兴隆。这给翰林公卖字提供了方便之门”。这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士人,早年受过正规的馆阁体训练,并以此为傲,其中一些书家还成为震古烁今的书坛名流,这与其早年的科举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题「”初级小学校”匾额刘春霖以状元书家之名享誉书坛,其书法最佳者为小楷。居京期间,京城达官显宦均以得到刘书墓志为荣,其中较为知名者有北海团城《明亡纪念碑》、冯玉祥之父《冯有茂墓志》、韩复榘之母《李氏墓志》等。关于刘春霖书法的出版物也甚多,有《状元册》《圣教序》《金刚经》《灵飞经》《兰亭序》等十余种。对于他的小楷,时人有「”大字颜真卿,小字刘春霖”之誉。据称他能书数千小楷,一字不落,可见其功力之不凡。行楷书札他的小楷取法钟绍京《灵飞经》、褚遂良《圣教序》、王羲之《黄庭经》。目前可见的1904年《甲辰科状元策》是他最具代表的作品,此卷书法,堪称集帖学大成之作,无怪乎阅卷大臣、同为状元出身的陆润庠一见刘春霖考卷便呼「”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廷试可望大魁”。虽馆阁体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甲辰科状元策》从结体上看,堪称无懈可击。小楷《甲辰科状元策》局部1刘春霖除工于书法外,对诗词、古文、小学、史学、金石学,造诣亦不低。其大字楷书从虞世南、欧阳询入手,后涉猎赵孟,所作很像将小楷书法放大,整体匀细端整,不足之处在于缺少颜书的厚重及碑派书法的张力。与同为状元出身的南通张謇相比,张的楷书以厚重为基,虽亦为馆阁体,但张的楷书从胸襟和魄力上看,都要优于刘。这可能是张謇早年坎坷的经历和在军旅中的历练所得。且在民国之后,张謇除参与政事外,投身事业,于政事、民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从书法中,即能对二人之性格区别有所窥见。小楷《甲辰科状元策》局部刘春霖行书亦不脱馆阁体范畴,是从「”二王”帖学一路书法入手,同时继承了晚明「”台阁体”书风,观之颇有局促之色。看得出他最初便是以应试为目的,专攻小楷,未能精于行书。后世一些研究者曾提到刘春霖书法得碑派书家张裕钊指导,在日本留学期间所作家书和致友人的书信中的书法,有受碑派影响者。然笔者观刘春霖书法,确实觉得此公书学思想甚为保守固执,书法一直是状元公馆阁体的水平。除应用外,面貌上没有突出的变化。总之,刘春霖书法除契合了皇家审美的需要外,基本风格不出帖学范畴,代表了馆阁体书法走向模式化的发展结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刘春霖书法含蓄端庄、结字精整、墨气畅达,虽受时代之局限,却也有其独有的书法境界,在清末民国书坛中别具特色。

大清朝最后一位状元,他的书法造诣会有多么高

清朝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

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此外,刘春霖博学多才,在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

刘春霖是1904年的状元。关于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状元,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在当时殿试结束后,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忧外患,慈禧正在准备70大寿,想从科举中得到一点吉兆。就在她翻看试卷的时候,相中了一篇文章,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结果一看名字,顿时失去了兴趣,因为这个人叫朱汝珍。

慈禧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其实这两位八竿子打不着,同时因为朱汝珍是广东人,慈禧又想起了洪秀全、康有为等人,他们在慈禧的眼里都是叛逆,而他们都来自广东。

慈禧对广东没有任何好感,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

借着慈禧又翻到了一篇,这就是刘春霖的卷子。“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寓意很好,慈禧认为这是大吉之兆,就这样,原来的第二名的刘春霖成了头名状元。

而在第二年,科举被废除了,那么刘春霖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了。

不过刘春霖并没有抹黑了状元这个称号。他的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

这个时候大清什么状况大家也都知道,状元及第后,刘春霖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

可见,清廷此时也非常重视新学的发展,开始向西方学习了。

回国后,正当他要大展身手的时候,大清灭亡了。虽然他在民国建立后一度担任了总统府内史,还曾担任过直隶教育厅长,但后来他目睹了民国的腐败和内斗,在1927年以后,辞去公职赋闲在家。

晚年,日本人曾邀请他去伪满洲国,担任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遭到刘的严词拒绝。

分析隋唐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2000字以上)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这一回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到广州上任,先考两场生员,考完两场以后,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来进行考试。童生里就有范进,范进考完这场考试后就进了学,取得了第一名,人们称他为“相公”。范进进了学以后想进一步考举人,考上举人后人们就会称他为“老爷”。

中举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过程,在我们讲评这个故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关于揭秘明清两代状元写的字:一笔一划皆经典的有益信息,同时期待更多关于明清两代状元写的字的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