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好,今天的内容将重点介绍云南吃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超新冠:一场无声的悲剧,同时我们也会讨论云南吃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超新冠的一些核心概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美食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云南这个美食天堂,野生菌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宠儿。野生菌的采摘和食用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最近,云南吃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超新冠的消息,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
一、野生菌中毒:一场无声的悲剧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云南野生菌中毒事件呈上升趋势。仅在2021年,云南全省共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100余起,中毒人数达300余人,死亡人数超过10人。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新冠疫情期间的死亡人数。
二、野生菌中毒的原因
1. 采摘不当:野生菌种类繁多,有些菌类外观相似,容易混淆。不少中毒事件都是因为采摘者对菌类认识不足,误采了有毒菌类。
2. 烹饪不当:有些野生菌含有毒素,需要经过高温烹饪才能分解。如果烹饪时间不足,毒素就无法被破坏,导致中毒。
3. 食用过量:野生菌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但过量食用也会导致中毒。
三、野生菌中毒的症状
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乏力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四、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识,普及野生菌识别和食用知识。
2. 规范采摘和销售:加强对野生菌采摘和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菌类来源安全。
3. 科学烹饪:烹饪野生菌时,要确保烹饪时间充足,彻底煮熟。
4. 适量食用:野生菌虽好,但不可过量食用。
五、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野生菌中毒案例:
案例一:2021年7月,云南省某市一家餐馆发生一起野生菌中毒事件,导致10余人中毒,其中2人死亡。经调查,中毒原因是因为餐馆使用的野生菌中含有致命鹅膏。
案例二:2021年9月,云南省某县一名村民在采摘野生菌时,误采了有毒菌类,导致中毒。幸运的是,村民及时就医,脱离了生命危险。
六、总结
野生菌中毒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加强食品安全意识。相关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舌尖上的安全”。
以下是一张表格,展示了云南省近年来野生菌中毒事件的数据:
| 年份 | 中毒事件数量 | 中毒人数 | 死亡人数 |
|---|---|---|---|
| 2018 | 50 | 150 | 5 |
| 2019 | 60 | 180 | 8 |
| 2020 | 70 | 210 | 10 |
| 2021 | 100 | 300 | 10 |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野生菌中毒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七、展望
希望在未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野生菌中毒事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舌尖上的安全”。
云南吃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超新冠的消息,让我们再次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2020年7月25日,根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5月到7月20日为止,统计出云南省所有发生野生菌类中毒事件,一共有273起,其中有12人死亡;而截至2020年8月1日为止,云南省境内累计因新冠病毒造成死亡的人数为2人。
云南省吃野生菌而中毒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冠病毒造成死亡的人数。不得不让人们敲醒警钟,野生菌类再好吃,也不能抱着侥幸心理食用!
由于环境以及气候的因素,导致每年的夏季,云南省都会有一波菌类的疯狂生长季。各种各样的菌类在大自然里肆意地生长,许多爱吃菌类的云南人都不会错过这个大好的时机去享受美味。
为了避免食用有毒野生菌而中毒发生,云南省卫健委发布了各种关于有毒菌类的宣传文件,以及预防中毒的相关资料,并在各地热门商区地段大力宣传食用野生菌的注意事项,科普相关导致中毒的菌类的相关知识。尽管这样大力的科普宣传,仍然有很多人因为食用了野生菌而中毒被送往医院。
然而有部分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却用搞笑的方式来报道一些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事件,很容易误导人们认为吃野生菌中毒可能没啥事还会很好好玩。
实际上,针对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情况,目前并没有被证实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式。某些会导致幻觉的野生菌食用后可能会成瘾,甚至会让人做出很危险的行为,严重的会损害神经系统;大多数中毒的情况根本没有解药,而且随时可能造成急速地内脏衰竭而造成死亡,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大家一定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吃了没有大事而去随意品尝有毒野生菌。
野生菌中毒的现象,有几个严重点:一是野生菌本身的食用科普缺失;二是社会影响;三是对地方经济及人文发展的影响,具体以下细说:
一、野生菌其实很难分辨,只靠口口相传,很少有系统教学。在我们大部分的课本当中,其实并没有关于野生菌相关的教学,这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绝大部分的教科书,对于蘑菇的科普,仅仅只有香菇和木耳,像很多市面上常见的菇类,有很多人都不一定说得出来它叫什么。这些知识其实是授课之余,是可以教授给学生的,但是绝大部分都没有。
而对野生菌的认识,就成了口口相传,大部分的叫法也只是方言的名字,很少有系统的叫法。
(黄柄牛肝菌-见手青-有毒)
像毒菌中的“见手青”,如果说它的学名“黄柄牛肝菌”,没几个人认识它,更别提学到它的烹饪方式与常规急救方法了;
(中华鹅膏菌-无毒好吃,但是网上搜到的图大部分是错的,慎吃)
再比如多地方方中的“大瑶菌”,它的学名是“中华鹅膏菌”,它是野生菌里比较鲜美的食用菌之一,但是它却是黑不溜秋的,如果周边有菌腐烂,还有怪味;
(致命鹅膏菌-白毒伞-长得人畜无害,但是剧毒)
但是长在它附近的“白毒伞”(致命鹅膏菌)则是剧毒的菌类,吃了之后连“看小人”的机会都没有,是属于直接“见黑白无常”的品种。
二、野生菌中毒事件出来之后,会引发热议,也会引发骂战。野生菌中毒的事件一直以来都容易引发热议,有时候吵着吵着就会出现多个派别,然后直接引战开骂:
野生菌党有他们的优越感:好吃、有口腹之争、认识很多新品种,特别是自己家乡菌类品种还特别多的情况下,更加得瑟了,这种优越是非野生菌一族所没有的。
市场菌党虽然看着比较温和,但是开口基本致命:很多人都会攻击因为野生菌死了多少人,有多少人中毒等等,说野生菌党浪费公共资源等等。虽然看着他们很无害,但骂战起来可没那么温和。
三、对野生菌产地的经济及人文发展有影响。还有就是经济。野生菌中毒事件每年都有,但是因为一些靠山吃山的人群需要让他们生活,所以说一杆子打死,就那么禁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中毒事件多了,对当地的各方面都会造成影响,这些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得了的。
因此,野生菌中毒,虽然看着有点像区域性的事件,但是这样的事件哪怕发生了,也不能完全的禁止野生菌,毕竟“靠山吃山”也是我们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2020年上半年云南吃菌中毒死亡人数是12人。
7月25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消息:从2020年5月至7月20日,云南省已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与去年同期相比,中毒起数下降了33.90%,发病人数下降了35.64%,死亡人数减少了17人,并累计成功救治中毒患者2000余人。
云南省卫健委提醒,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识,不随意采摘食用不熟悉、腐烂、幼小不能辨别的野生菌类。食用野生菌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医,不要耽误。
扩展资料
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原因:
1、误食有毒菌类: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种。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如果没有弄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3、野生菌生长地方发生污染: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
参考资料来源:江苏都市网-云南吃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超新冠云南卫健委发布预警公告
本文对云南吃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超新冠:一场无声的悲剧和云南吃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超新冠的分享到此结束,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您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