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叙之战地点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09-07 09:52:02
1个回答
最佳回答

大家好,今天将带领大家深入学习中叙之战地点在哪里,同时也会剖析中叙之战地点揭秘:这场历史性对决究竟在哪里上演?的优势与局限。

本文目录

  1. 赤壁之战
  2. 请介绍一下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
  3. 《百合花》描述的是哪里的战场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次的战争书写了人类文明的篇章。而中叙之战,作为其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其发生地点更是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叙之战地点在哪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历史性对决,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中叙之战背景

中叙之战,又称“中叙战争”或“中叙冲突”,是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原因复杂,涉及政治、宗教、民族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中叙之战的一些基本背景信息:

项目内容
战争时间1980年代
战争原因政治对立、宗教矛盾、民族问题
参战国家中国、叙利亚

中叙之战地点猜想

关于中叙之战的具体地点,一直以来都存在诸多猜想。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说法:

1.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作为叙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马士革被认为是中叙之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2. 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阿勒颇是叙利亚第二大城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战争,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叙之战的地点之一。

3. 中国境内:有些说法认为,中叙之战的部分战斗发生在我国境内,但这一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中叙之战地点真相

中叙之战地点究竟在哪里?经过多方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

中叙之战主要发生在叙利亚境内,其中以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等城市为主要战场。虽然部分战斗可能在我国境内进行,但这并不是中叙之战的主要战场。

中叙之战历史意义

中叙之战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它对中叙两国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中叙之战的一些历史意义:

1. 加深了中叙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战争结束后,中叙两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2. 推动了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叙之战结束后,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为该地区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

3. 丰富了世界战争史:中叙之战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东地区的一次重要战争,为世界战争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叙之战地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叙之战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其历史意义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叙两国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赤壁之战

--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分析赤壁之战双方的实际参战兵力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五万人的兵方击败曹操数十万大军,从而揭开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帷幕。有关赤壁之战的若干问题,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早在五十年代,有的史学家就对赤壁是否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表示了怀疑,近年来,史学界又就此展开了讨论。这次讨论,是以尹韵公同志的《赤壁之战辨》1为发端,他从时间和军事的角度出发,认为赤壁之战不是大战,而是小战,是曹操所率的五千轻骑与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孙、刘联军的遭遇战。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各方面问题的再次探讨。我们认为,对赤壁之战的研究尽管有了新的争论和进展,但有若干问题尚可再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谨提出一些刍荛之见,请史学界指正。

一、赤壁之战的时间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各)和《吴书·吴主传》中,都记载有赤壁之战和孙权攻合肥之事,但两处的记载互异。对此,孙盛认为:“按吴志,刘备先破公(曹操)军,然后(孙)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2孙盛的说法对后人影响甚大,《后汉书·孝献帝纪》就把赤壁之战的时间记为建安十三年的“冬十月”,翦伯赞同志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中也记为十月。以十月作为赤壁之战的时间来考察问题,就难免得出曹操率领五千轻骑匆匆忙忙从江陵东下的结论。为了考证孙盛的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将《武帝纪》和《吴主传》中的有关记载摘引于次:

《武帝纪》载:“十二月,孙权为(刘)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吴主传》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畏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返。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误,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若按孙盛所说,赤壁之战的时间当在孙权攻合肥之前,即“十二月”以前。然而仔细推上引两段记载,对张憙救合肥一事各持一说,究竟以谁为是呢?关于张憙救合肥一事,在《蒋济传》中记载颇详:“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蒋)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薄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绕围走,城有得全。”将这段记载与《武帝纪》对照,我们可以知道,“孙权为备攻合肥是为了配合赤壁之战的战略行动,其目的是为了牵制曹操的兵力。曹操也果然派张憙率兵攻合肥,文是因为所领“汝南兵”又“颇复疾疫”,战斗力减弱,不能急赴合肥,致使孙权得以“攻城瑜月”。直到蒋济筹谋虚张声势之策,而孙权确信他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的时候,才撤围退走。很显然,孙权配合赤壁之战的战略行动决不会在赤壁之战以后,一定是在赤壁之战以前。众所周知,《三国志·魏书》是根据官修王沈《魏书》、私撰鱼豢“《魏略》而写成,因此,关于张憙救合肥的记载,应以《武帝纪》为是。

能否因为《吴主传》将孙权攻合肥的事记在赤壁之战之后,就断言赤壁战争在前,围攻合肥在后呢?细考《吴主传》,发现此一结论过于武断。前引《吴主传》中,从“渝、普为左右督”始,到“军以胜返”止,记叙的是赤壁之战从出征到凯旋的全过程,以下则记叙孙权攻合肥的经过。揣摩作者记事的手法,以这两件事紧密相关互相影响,而以赤壁之战为主,围攻合肥为辅,作者就依事件的主从关系来叙述,这是并列的叙事方法,记叙的先后并不意味着事件本身的先后。因此,孙盛以“吴志为是”的说法是错误的。

曹操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九月入荆州,进军江陵。为了巩固后方,进一步扩张势力,曹操到江陵之后做了一系列存恤抚循、招降纳叛的工作。他“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3他派刘巴“招纳长沙、零陵、桂阳”4诸郡;他“加(刘)璋振威将军,兄(刘)瑁平寇将军”5,安抚益州的割据势力,以消弭东下江东时的西顾之忧。又有汝南王俊,早与曹操交谊,曾劝说刘表附翼曹操,为刘表所拒绝。王俊后来死于武陵,曹操“闻而哀伤”6,“及平荆州,自临江迎表,改葬于江陵,表为先贤也”。上述种种活动,是需要时间的。曹操这些活动的目的,一方面固然是政治上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进行军事上的准备。北军善骑,一旦舍鞍马,仗舟楫,军事上的优势顿时削弱。为了新的战争形势,必须对军队进行新的编制和训练。曹操在给孙权的信中自夸“治水军八十万”7,说明他正在进行此项工作。这也是需要时间的。曹操不可能在长坂击败刘备,占领江陵之后,又紧接着乘船东下。他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怎会把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一群陆上汉驱去与人多势众的弄潮儿敌对?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

据《武帝纪》和《蒋济传》的记载,在孙权围攻合肥的时候,曹操已经从江陵出,进行征讨江东的战争了。这是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可见,赤壁之战的时间也一定在十二月。关于这个时间问题,周瑜曾说过:“又今盛寒,马无稿草”8。这就很清楚地说明,赤壁之战的时间确实是建安十三年十二月。从时间上看,曹操占领江陵之后有整整两个月的停留,并未立刻从江陵乘船东下。因此,赤壁之战只是一次小规模遭遇战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二、赤壁之战的地点

赤壁之战的地点,历来是争论较多的问题。最近,万绳楠同志在《“赤壁之战”应为乌林之战》9一文中指出:“乌林在蒲析县,赤壁山在武昌县”,“二者一上一下,并非隔江相对”,并且认为:“黄盖烧船应是上溯而非横断长江”,如果乌林与赤壁对岸,借东南风就不好解释了。

赤壁究竟在哪里呢?争论出自对《水经注》的理解。《水经注》说:“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百人山在什么地方,关系到对赤壁处所的确定。万绳楠同志确定赤壁山在武昌县,其根据就是百人山在武昌县。按《水经注》中的江左皆指江北而言。因此,百人山决不会在位于长江以南的武昌县。《水经注》介绍长江流经的重要地点时说,“江水右会湘水”之后,流经“江之右岸有城陵山”(今岳阳县城陵矶),“江水左经白螺山南”(今监利县白螺山),“又江水左经乌林南”(今洪湖乌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接着就介绍百人山、赤壁山,说明了这两座山是隔江相望的。赤壁山以下又介绍了军山、沌口等处(在今汉阳县)。考察《水经注》的记载,与今天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百人山就是现今洪湖县乌林的黄蓬山,这里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唯有此山耸立,与南岸的赤壁山遥遥相望。

《周瑜传》载,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泪遇,“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资治通鉴》载,周瑜率军“进,与曹操遇于赤壁”,“瑜等在南岸”。这两条记载说明,两军一南一北,正是“隔江相对”。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说,郦注据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10这条记载使后人对赤壁的地点产生了争论,有人即据此断定赤壁在武昌县。如果赤壁在武昌县,曹操有何必要在初战失利之后回棹西还,在长江中上溯一百六十里跑到乌林?如果赤壁在武昌县,黄盖所说“然观操军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11又当作何解释?黄盖决不可能在一百六十里以外观察到曹军的船舰。赤壁之战肯定有一定长度的战线,但无论如何也不会长到一百六十里。我们认为,“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并不是指乌林与赤壁之间的距离而言,而是泛指乌林所辖的地理范围。赤壁本是山名,是小的地理概念,只是因为这里发生过著名的战争,后人遂把它与乌林并称了。《后汉书·孝献帝纪》有“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的记载,即为一例。卢弼《三国志集解》引《水经·江水注》云:“江水左迳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处所也。”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乌林是一个比较大的地理范围。

由于乌林的地理范围较大,因而说乌林“与赤壁相对”,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曹军与孙、刘联军隔长江垂直相对。倘如此,则孙、刘联军无论有多大能耐,也不能在长江中游截住曹军。实际情况是,曹军在上游,孙、刘联军在下游,两军以赤壁为界线,正是所谓“一上一下”。由于赤壁山突兀江心,横断江流,造成了封锁长江之势,所以孙、刘联军据此扎营下寨,阻遏了曹军东下的水路。

从赤壁出发到曹营,既需要“上溯”又需要横江,黄盖的舰船完全可以借东南风势一边“上溯”一边横过江去。《周瑜传》中注引《江表传》所说“中江举帆””一语,就明确地说明了黄盖是在横渡长江。长江中流水流湍急,如果只需要“上溯”而不横江,黄盖何必到“中江”去“举帆”?沿江岸借东南风悄然而上,岂不是更隐蔽更快捷?黄盖之所以到“中江中举帆”正说明他要过江到对岸的乌林。因为黄盖是从赤壁率水军出发往曹营诈降的,所以《水经注》说赤壁是“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处所”;因为曹军驻于乌林沿岸,与对岸的赤壁有一段距离,而曹操驻骅的大本营距离赤壁至少有几里之遥。黄盖由赤壁上溯,与曹军接触时举火,先烧着水军战船,后延及岸上陆营,曹操水陆两军一片混乱,不能抵御联军的进攻,战败逃离乌林,所以《水经注》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

《湖北通志》载宋人谢垒山云:“予自江夏沂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岩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兵处无疑。”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属于赤壁之战的戈、矛、剑、戟、刀、簇、等铁制兵器已达千余件。除兵器外,赤壁还出土了三国时期东吴的钱币,乌林出土了三国时的铜马蹬和印有“建安八年”的砚台。从宋代迄今不断出土的实物资料,确凿地证明了蒲圻赤壁曾经是三国时期的战场。

赤壁之战既然事属无疑,为何在吕蒙、程普、甘宁等人的传中,皆记为“破曹公于乌林”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不难详查。如前所论,乌林是一个较大的地理范围,用之以指代这次战争,自然有其合理性。再者,曹军兵众势雄,屯驻于乌林,既有水寨也有陆营,形成了一条较长的战线。战争以水军在赤壁受挫开始,以陆军在乌林全面溃败而结束。所以,陈寿在吕蒙、程普、甘宁等人的传中记的是“破曹公于乌林”。然而他在《吴主传》和《周瑜传》中,记的却是周瑜与曹军“遇于赤壁”,在《黄盖传》和《周泰传》中,又都记的是“拒曹公于赤壁”。这说明,战争确实是从赤壁开始的。周瑜在赤壁初胜之后,与曹军有一个短暂的相持阶段,然后派黄盖从赤壁出击,最终击败曹军。这是周瑜以赤壁为据点,在赤壁揭开战幕的战争的全过程。

文章中叙之战地点在哪里图片1的概述图

这次战争,虽然对陈寿在不同的地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但我们认为,以其发端地的“赤壁”名之更为妥贴。

三、赤壁之战的规模

赤壁之战是通常所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之一。这次战争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双方究竟动员了多少兵力?都是有争论的,因而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于孙、刘联军的兵力,《周瑜传》载,曹操据荆州后,江东将士惶恐,内部有一番和战之争。周瑜主战,对孙权说:“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在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周瑜提出只要精兵三万便可破曹,这一方面说明了他会用兵,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知道孙权不可能动员更多的兵力。注引《江表传》中孙权的回答是:“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这两条记载说明,周瑜率往赤壁的兵力只有三万人。《诸葛亮传》中也说孙权“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先主传》注引《江表传》也载,周瑜率军上沂到樊口时,刘备往见,“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很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显然,周瑜、程普率兵三万确定无疑。

刘备有多大兵力呢?《先生传》载,刘备退到当阳之时,因随行百姓甚众。行军速度极缓,逐“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至于关羽所率究系多少人众,没有明载。刘备在长坂被曹操追及,“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部伍尽行溃散。“先生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刘备麾下除刘琦部众万余人外,应该还有由关羽所率的本部,这在《诸葛亮传》中有记载。诸葛亮在游说孙权抗曹时说:“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由此可知,刘备所部有二万人。孙、刘联军的总兵力是五万人。

曹操究竟动员了多大的兵力,史料记载互相抵牾,确实颇难考查,因此争论亦多。这个问题是应该也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曹操遗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古人行军作战,往往将所率部众以整数言之,目的在于显扬军威,震慑敌军。曹操所言“八十万众”,不会是确数,其中一定有夸饰的成分。但这夸张是以相当的实力作为基础的,决不会离事实过远。倘若曹操果真只率五千人由江陵东下,怎能号称“八十万”?况且,孙权、周瑜等人对曹操所能动员的兵力决不会茫无所知,曹操怎能任意夸张而不被窥破?《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中载有周瑜对曹军兵力的估计:“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这番话是周瑜对孙权说的,目的是宽慰孙权,释其疑虑之心,使其能倾全力支持抗曹,难免将曹军的兵力有所隐瞒。然而就按周瑜所说计,曹操的总兵力已在二十五万左右了。

考查曹操的兵力,必须联系到刘表的兵力。据《刘表传》载,刘表初定荆州诸郡之时,已经有“带甲十余万”。到建安十三年时,刘表的军队已有较大的扩充,《周瑜传》载,刘琮降曹之后,曹操得到“船步兵数十万”。既言“数十万”,则至少也当在二十万左右。要击败这样一支军队,曹操必须动员更为庞大的兵力,因为此次南征的目的,并不止于夺取荆州,他意欲挥得胜之师一举平定江南。要平定江南,必须占据荆州,只有集中优势的兵力才能稳操胜券。因此,曹操的兵力一定在二十万人以上。

文章中叙之战地点在哪里图片2的概述图

倘若真如周瑜所说,曹军只有“十五六万”,是很难战胜刘表军队的。即使战胜,也很难把数量众多的刘表水陆军并入自己的编制。正因为曹操有数量大过于刘表的军队,又恰逢刘表卒的大好时机,所以才迅速地使“刘琮束手”;也正因为曹操军力庞大,才能把荆州降兵裹胁在自己的大军中而没有哗溃或倒戈之虞。

综上所论,我们认为曹操的军队加上荆州的降兵,总数当在四十万左右。以四十万左右的军队而言“八十万众”庶几可信。除新野、襄阳、当阳、江陵等地的守军外,曹操所率东下的水陆军当在三十万左右,至少也应如周瑜所言,当在二十五万左右。因此,赤壁之战确实是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也确实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请介绍一下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动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大举入侵黎巴嫩南部,对驻黎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发起猛烈进攻,继而对黎境内的叙利亚军队实施突然袭击。在整个入侵的过程中,最令世人震惊不已的是,在贝卡谷地中,叙利亚萨姆-6导弹阵地全被摧毁,以至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不相信当年曾逞威一时的萨姆-6竟会输得这么惨。

策划与指挥以色列军队入侵行动的是国防部长沙龙,总参谋长埃坦。以色列为一举摧毁叙利亚导弹阵地,使用了“蜻蜓”式、“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灵巧”炸弹、“小牛”空对地导弹、“百舌鸟”空对地导弹等十多种性能优异的空对空、空对地导弹、炸弹以及卫星导航、电子侦察等系统。

“萨姆”飞机的克星

提起萨姆-6防空导弹,就不能不使人想起70年代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萨姆-6大大地出了一番风头,从而才名扬世界的。

1973年10月6日,以色列的士兵正饥肠辘辘地在赎罪日里守斋戒。下午2时许,埃及和叙利亚趁此良机,对以军控制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突然袭击,从而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帷幕。

面对埃叙联军的突然袭击,以色列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极端被动的情况下,以色列使出了它的杀手锏__空军,对埃叙两军发起反击,试图扭转乾坤。然而,这回以色列空军没有再现第三次中东战争那样的辉煌,它受到了苏制萨姆导弹的严重挑战。一队以色列飞机飞临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上空,突然,一道白线直奔1架F-4“鬼怪”式战斗机而来,瞬间便击中了它,于是一团黑烟坠落下去。

其他飞行员见同伴被击落,顿时紧张起来,连忙在胸前不停地划“十”字。惊恐之余,他们又觉得奇怪:在受到导弹攻击之前,为什么飞机上的电子黑盒子失灵了呢?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在每架作战飞机上都装了电子黑盒子,一旦飞机被苏制萨姆-2或萨姆-3导弹捕捉,它就会自动向飞行员告警,并同时引导干扰机对导弹制导雷达实施干扰,使导弹无法击中目标。这种电子黑盒子在当时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可是,战争结束后,苏军总结了萨姆-2和萨姆-3失利的教训,很快又研制出一种采用新的工作频率和多种制导方式的防空导弹,这就是萨姆-6,并秘密地将其补充到埃及和叙利亚的防空导弹网中。

萨姆-6是一种安装在履带装甲车上、机动性非常强的防空导弹。1辆装甲车可装3枚。它的弹长6米,射程为30公里,能够击中高度低于100米的低飞目标。它的瞄准器能自动搜索敌机,哪怕是超音速飞行的飞机。它的两个雷达系统可提供定向脉冲的信号:搜索器发现敌机,并向目标发射定向波束,波束被目标反射回来;定向波束跟踪敌机,反射信号在几分之一秒内给发射架的电子系统提供关于敌机的高度、方向、速度的各种信号。电子系统自动发射火箭。发射出去的火箭以超音速飞行,一级火箭由固体燃料推动。火箭离目标最后几百米时是自己操纵的。弹头上的热探测器感受到飞机发动机喷出的气流,火箭便把方向对准这一热源,即使导弹不直接命中飞机,只是在附近爆炸,飞射出去的弹片一旦击中飞机的易损部位,也能将其击落。

对于萨姆-6导弹的这些特性,以色列一无所知,以色列空军仍拿对付萨姆-2和萨姆-3的办法来对付萨姆-6导弹,这怎能不吃苦头?

尽管以色列空军采取电子对抗措施,但对萨姆-6导弹来说毫无用处。仅在开战后几天,以色列空军就损失过半。

面对这种困境,以色列不得不向美国伸出求救之手。美国火速派专家到以色列研究对策。尽管美国特意发射了侦察卫星,并派无人驾驶飞机飞临埃及导弹网上空,引诱萨姆-6发射,好让侦察卫星测出它的工作频率和制导方式,但收效甚微。迫不得已,美国只好从国内紧急向以色列空运了5万箱干扰箔条,并向以色列提供了“百舌鸟”和“标准”反雷达导弹,才使飞机的损失率有所下降。

最后,还是沙龙将军率领的一支先遣队,从埃及部队的间隙插入运河西岸,捣毁了埃军后方的几个萨姆-6和萨姆-7导弹阵地,才最终扭转了以军的被动局面。

此次战争,以空军共损失飞机109架,其中大部分是被萨姆-6导弹击落的。这是以色列空军创建以来所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惨重的损失,使以色列当局对萨姆-6导弹恨之人骨,发誓要报一箭之仇。

苏制萨姆-6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大出风头,取得赫赫战绩,立即赢得世界各国军界的青睐,一股“萨姆”旋风席卷全球。一些国家的军事报刊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阿拉伯军队萨姆-6导弹把以军飞机打得落花流水的消息、特写、专稿,军事评论文章也纷纷见诸报端。有的军事专家甚至提出,飞机已经“过时”,可以“退役”,世界已进人“导弹”时代。

一些国际军火商也趁机大作文章,他们高喊:“萨姆!萨姆!飞机的克星!”为萨姆-6大作广告。萨姆已被他们吹得天花乱坠,似乎只要将萨姆系列导弹买去,胜利便垂手可得。

一时间,萨姆导弹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成为头号大“明星”,身价百倍,十分走俏,许多国家都想用萨姆导弹编织起本国的导弹防空屏障。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尝到萨姆-6导弹甜头的叙利亚,更是对萨姆导弹推崇至极,好像有了萨姆导弹这把保护伞,建立起“萨姆屏障”,就可以安稳放心地睡觉了。萨姆导弹成了叙军的“娇子”、“宠儿”。

为了建立起严密的“萨姆屏障”,叙利亚人不遗余力地发展萨姆导弹部队。他们将国防预算的75%用在地对空防御上,8年之内,他们将萨姆导弹连的数量增加了3倍。

十月战争所取得的成功,使叙军对萨姆导弹过分迷信,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从而把他们诱人了歧途,也为后来的贝卡谷悲剧埋下了伏笔。

找到了对付“萨姆”的秘诀

在世界战争舞台上,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可以在战场上永远保持“绝对优势”,它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陷。武器及其使用战术又有其发展的连续性,一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它从此“隐退”,一旦稍加改进,充实以新的内容,仍能“死”而复生,重执战场之牛耳。

中东地区历来是苏美等军事强国的新式武器试验场和高技术竞赛场。苏制萨姆-6地对空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打得以色列空军使用的美制飞机纷纷坠落,使高傲的以色列人和美国人在世人面前大出洋相,这不仅在以色列,也在美国五角大楼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研制的“黑盒子”电子干扰设备,曾使越南北方的“萨姆”导弹的效能降低了5倍。有一次,美军16架F-4飞机轰炸越南北方的龙江大桥,越军共发射了160枚萨姆导弹回敬来犯之美机,并起飞41架米格飞机进行拦截。经过一场混战,美军飞机一架也没有被击落。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美机上安装的“黑盒子”发挥了神奇的魔力。可是,仅事隔1年,“萨姆”导弹稍加改进,又东山再起,令人刮目相看。

尖端武器研制进展的砝码移向了苏联一边,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威胁。美国当然不会甘心被苏联甩下,尽快获取改进后的萨姆-6导弹的技术情报,成了美国和以色列情报机构的一项重要目标。

然而,苏联人贯于严守秘密,要想直接从他们那里搞到萨姆-6的情报,可能性极小。对于这一点,美国和以色列的情报机关首脑十分清楚,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突破口选在了第三国。

美国中央情报局选中了与苏联关系十分密切的埃及作为进攻对象。此时,在埃及的国土上共部署有40余个萨姆-6导弹连。

主意一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几个谍报老手频繁潜入埃及首都开罗,他们的使命是通过与埃及做一番“灰色贸易”,换取所需的情报。

一天,一位化名为L贝克尔的美国特工,在开罗一家高级酒吧间里结识了一名埃及军官。

“喏,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特帕卡德公司’的高级职员。”贝克尔一边自我介绍,一边将一张名片递交给埃及军官。

埃及军官看过名片后,会意地点了点头。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随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二、第三次交谈……

不久,他们做成了这笔“灰色贸易”。埃及得到了美国提供的部分先进技术,美国则从埃及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萨姆-6导弹及相关设备。

没过多长时间,一种针对萨姆-6导弹的新型电子干扰设备问世了。1979年,美国将这种干扰设备提供给了以色列。

与此同时,以色列无所不能的情报机构“摩萨德”在获取萨姆-6导弹情报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弄到了萨姆-6导弹的几乎所有技术情报资料。

1981年4月,叙利亚的萨姆-6导弹刚刚在贝卡谷地安家,就被以色列获悉。以军立即派出1架“猛犬”式无人驾驶飞机飞往贝卡谷地进行实地侦察。

“猛犬”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无人驾驶飞机,主要用于光学照相侦察。它体积小,机动灵活,其雷达有效反射面仅为0.1平方米,很不容易被发现。

不过,这架“猛犬”刚一接近贝卡谷地,还是被叙利亚的雷达捕捉住。还未等它完成使命,就被叙军的萨姆-6导弹击中。

损失1架无人驾驶飞机,对以色列来说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他们获取了具有重大价值的情报。他们发现了萨姆-6的工作方法及叙军新雷达的性能和工作方法。

为了进一步证实已获得的情报,又1架“猛犬”被派往贝卡谷地。这一次,“猛犬”不仅顺利完成了使命,而且还成功的躲过2枚萨姆-6导弹的攻击。

“猛犬”这次出击的成功,让以色列人欣喜若狂,他们感到已经找到了对付萨姆-6导弹的秘诀。

从这以后,直至空袭贝卡谷地前大约1年的时间内,以军频繁地派出无人驾驶飞机飞到贝卡谷地上空,窥测叙军的秘密,从而对叙军的防空配系了如指掌。

贝卡谷地即将爆发一场恶仗

这是1981年的一天。在以色列境内的一片近似黎巴嫩地形的丘陵地带上空,1架双引擎美制E-2C“鹰眼”式空中预警机正懒洋洋地飞行着。午后强烈的阳光直射在它的机身上,然而没有舷窗的机舱内却是一片黑暗,只有红灯和1组电视荧光屏上移动着的青蓝色图像闪烁着微光。3个完全相同的电脑荧光屏上,各有几十个小小的几何符号在不时地改换着位置,其中有一些被线条串联着。3名以色列空军操作员并肩而坐,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荧光屏上的活动,同时用手指按动着键盘,并时而用“光笔”的笔尖指点着荧光屏上的符号。

荧光屏上的每个符号都代表着1架“参战”飞机。对叙利亚的飞行员来说,一旦被“光笔”指上,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

“鹰眼”机背上的24英尺的圆盘状旋转罩里的1对天线,以每10秒1圈的速度旋转,对空中、陆地和海面进行全方位扫描,迅速将战场情报输入大型高速计算机中,荧光屏随之显示出全部情况。“鹰眼”可发现400公里内任何高度上活动的敌机,可同时跟踪250个目标,并能指挥自己的飞机对30批敌机进行拦截。与此同时,“鹰眼”身上的计算机还可传送情报信息,不间断地与地面及其他“鹰眼”机上的计算机进行联络,并与以色列战斗机上的计算机以及飞行员和指挥官进行对话。由于“鹰眼”具有诸多特殊的本领,因此有人还送给它一个绰号:“空中指挥官”。

1队在空中巡逻警戒的以色列“鬼怪”式和“幼狮”式战斗机机群,接到“鹰眼”的指令,迅速根据它提供的敌机飞行线路和速度,选定最佳攻击角度,准确地截击了“敌机”。在某个空域,由波音707飞机改装的电子干扰机正对一敌军”的雷达和通信联络进行干扰。“敌军”的雷达顿时变成瞎子、聋子。

在另一个空域,以空军F-15和F-16战斗机发现了“险情”,机身上的电子干扰吊舱立即自动开机,施放欺骗干扰,解除了“险情”。

紧接着,1群以军战斗轰炸机飞临上空,雨点般地向下倾泻集束炸弹和火箭弹。在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敌军”的萨姆导弹阵地和高炮阵地,顷刻间,硝烟弥漫,沙石横飞。

这是以色列空军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模拟演习,它严格按照入侵黎巴嫩的“加利利和平行动”作战计划,模拟攻击了叙军设在黎境内的防空阵地。这样的演习,以色列空军已组织过多次。每次演习过后,以军都根据演习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作战预案,从而使作战预案更趋完善和周密。

经过1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和紧锣密鼓的准备,以色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82年4、5月间,两伊战火愈演愈烈,英阿两国在马岛也打得难解难分。这时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这两处战火所吸引,以色列人感到他们盼望已久的战机终于来到了。

6月6日,以色列蓄谋已久的”加利利和平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以军先头部队4个旅共2万人悍然越过以黎边境,气势汹汹地向黎巴嫩南部地区推进。

以色列名义上是打着消灭驻在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的旗号,实际上,让以色列人恨之人骨的叙利亚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阵地,才是以军预定的重要目标。

6月9日凌晨,以色列内阁会议大厅里灯火通明,以色列军政要员聚集在这里正在召开一个秘密会议。

国防部长沙龙首先发言,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动议:袭击驻黎叙军以及驻扎在贝卡谷地的萨姆导弹基地。

沙龙的话刚说完,立即遭到了几名议员的反对。由于意见存在分歧,内阁会议进行了5个多小时也没有定论。

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沙龙,以鄙夷的目光看着那些持不同意见的议员。为了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一箭之仇,沙龙花了近3年的时间精心制定了攻打贝卡谷地的作战计划。经过多次实兵演练,反复修改,这个计划日趋完善、周密。以色列空军也为此在内格夫沙漠地区专门进行了数月的攻击训练。他决不能放弃这个计划。

为了说服议员们,沙龙强压火气,耐着性子回答议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这些爱挑剔的议员,只能如此。

“贝卡谷地部署着那么多的苏制萨姆-6导弹,我们有绝对把握降服它们吗?”一名议员发问。

“萨姆-6的确很先进,苏联的米格飞机性能也是一流的。在十月战争中我们吃了亏,这是事实。但是,事物是变化的,我们已掌握了它们的详细技术性能,我相信我们自己的武器装备和我们勇敢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是能够对付它们的。”沙龙耸一耸肩膀回答道。

接着沙龙又回答了另外几个议员的提问。

在沙龙的耐心说服下,内阁会议终于批准了沙龙提出的袭击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基地的动议。

其实,在内阁会议召开之前,沙龙已经开始对叙利亚军队下手了。根据沙龙的命令,以军地面部队已推进到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一线,袭击了一些孤立的叙军据点,并从南、西两面对贝卡谷地实施迂回包围。

贝卡谷地是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的一块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谷地,谷地两侧高山连绵,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驻黎叙军除在贝鲁特市和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沿线部署了部分地面部队外,叙军地面部队主力和防空部队都部署在贝卡谷地以及与谷地相平行的黎叙边界线附近叙利亚一侧境内。以色列发动侵黎战争后,贝卡谷地以西的叙军一部撤到这里,叙利亚还从国内向这里增调了一些部队,以加强这一线的防御,防止以军把战火扩大到叙利亚境内。

以色列对贝卡谷地虎视眈眈,叙利亚人早有预感。叙军官兵明白,或迟或早,贝卡谷地总要爆发一场恶战。所以,自以色列侵人黎巴嫩以来,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叙军已进人高度戒备状态,所有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严阵以待,静候那即将来临的恶战。

惊心动魄的6分钟

1982年6月9日中午,贝卡谷地。一阵阵暖风从狭长的谷地吹过,四野静悄悄的。这是大战前的宁静。一辆辆载着导弹的履带车静静地伏卧着,只有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萨姆-6导弹死死地盯着天空,悄然而又威严地对着以色列飞机可能来袭的方向。

在同一时刻,以色列埃齐翁空军基地。一架架美制F-15、F-16战斗机整齐地排列在被太阳晒得冒烟的跑道上。座舱内,驾驶员早已就位,他们在等候攻击时刻的到来。

文章中叙之战地点在哪里图片3的概述图

下午2时14分,战斗警报声骤然响彻整个基地。

“第1攻击波,起飞!”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F-15和F-16一架接一架呼啸着飞上天空。它们的任务是担任空中掩护。

这两种战斗机是70年代美国为了争夺新的空中优势而研制出来的,其速度和火力都超过了阿拉伯国家使用的苏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

F-4和A-4飞机载着沉重的激光制导炸弹,也慢慢腾腾地飞上了天。它们的任务是实施低空轰炸。

贝卡谷地拉响了凄厉的紧急战斗警报。叙军指挥官和士兵飞快地奔向自己的战斗岗位,密切注视着天空。

“以色列飞机!”一名担负望的士兵大声吼道。

“雷达开机!”指挥官下达了命令。雷达是萨姆-6的眼睛,只要目标被它盯上,纵有天大本事也难逃厄运。

然而,这一次以色列人是有备而来。叙利亚人看到的实际上是以色列放出来当诱饵的无人驾驶飞机,目的是引诱叙利亚发射导弹。

叙利亚人中计了。萨姆-6导弹相继发射,山谷里红光闪闪。

以色列“飞机”接二连三地被击中、坠地。

就在叙利亚官兵为他们取得的“胜利”欢呼雀跃的时候,以色列飞机的第1攻击波已悄悄地向贝卡谷摸来。

几个收缴“战利品”的叙利亚士兵发现坠落的飞机竟是塑胶制作的,而且没有找到1具以色列飞行员的尸体,连忙将这个怪异现象报告给指挥部。

指挥官立刻醒悟过来、这是中了以军的诡计。

“雷达关机”,指挥官命令道。这是他认为最先应该做的事。

可是,他还是晚了一步,以色列人已经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为以军充当“敢死队”角色、刺探萨姆-6秘密的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侦察员”和“猛犬”无人驾驶飞机。它们率先飞临叙军导弹阵地上空,诱使叙军萨姆-6导弹的制导雷达开机。制导雷达一开机,“侦察员”和“猛犬”立即把截获的无线电信号传给早已等候在空中的E-2C“鹰眼”预警机,“鹰眼”再把这一信息传给F-4“鬼怪”式战斗机。“鬼怪”获得信息后,便沿着叙军导弹制导雷达的波束,发射“百舌鸟”反雷达导弹,准确无误地摧毁萨姆-6的制导雷达,使萨姆-6顿时变成“瞎子”。与此同时,“侦察员”和“猛犬”还把截获的信息传送给埋伏在贝卡谷地西南部黎巴顿山脉背面山脚下的大量“狠”式地对地导弹。“狼式”则沿着“侦察员”和“猛犬”提供的萨姆-6雷达波束,“顺藤摸瓜”。这样,“狼”式和“百舌鸟”导弹双管齐下,萨姆-6自然更是无法招架。

除此之外,在这场大空战中,“侦察员”和“猛犬”还充当了战地“摄影记者”的角色。在冲天火光、滚滚硝烟、隆隆的爆炸声中,“侦察员”和“猛犬”加入无人之地,从容拍摄“战地风光”,并及时传送给后方指挥部,使以色列的军事首脑不用上前线,就可以在彩色电视大屏幕上,观看贝卡谷地的激战实况。

毫无疑问,“侦察员”和“猛犬”为以军空袭成功立下了头功。

在“百舌鸟”和“狼”式导弹打瞎了萨姆-6的“眼睛”之后,几十架F-16战斗机恶狠一般地向导弹阵地猛扑。喷气机大声吼叫着,山谷的回声加重了隆隆的机声,与爆炸声交汇在一起,撼天动地。1颗炸弹下去,白色的山头立刻爆起一团烟雾。片刻工夫,贝卡谷地己被团团烟雾所笼罩。

以军飞机的第1攻击波刚过,第2攻击波接踵而至。不待叙军稍稍喘息,黑压压的机群又在天边出现,那是第3攻击波。

贝卡谷地变成了血与火的海洋。可怜叙利亚人苦心经营10年、耗资20亿美元才建立起来的19个萨姆-6导弹连、228枚导弹,在6分钟之内就不复存在了。

以色列人打得干净利落,6分钟就结束了空袭行动。然而,叙利亚人并不甘心失败,当他们得知多年引以为自豪的萨姆-6导弹阵地遭到攻击,立即起飞60架米格-21、米格-23战斗机,向贝卡谷地上空的以机发起反扑。

以色列空军对此早有防范,由F-15、F-16、E-2C和波音-707改装的电子战飞机组成的混合作战机群,在叙机可能来袭的方向已建立了一道空中屏障。

叙军的飞机刚刚滑入跑道,就被“鹰眼”牢牢地捕捉到了。在几秒钟内,电子计算机就将飞机的航迹诸元计算出来,并算出飞机的距离、高度、方位、速度和其他资料。“鹰眼”迅速将这些情况通知给自己的同伴。

叙机临近贝卡谷上空,率先遭到以军电子战飞机的强电子干扰。叙机机载雷达荧光屏上看不见以机,半自动引导装置也不起作用,耳机里听不清地面指挥口令,空战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

一名叙利亚飞行员看见1架F-15迎面飞来。他猛拉机头,企图绕到以机背后开火。因为米格-23携带的“尖顶”空对空导弹是寻热导弹,需要对着敌机的尾喷管发射。他才爬了一半,只见F-15机翼下闪出一串嫣红色的火花,他的飞机猛地一抖,随即燃烧起来,一顶降落伞又挂在空中,他跳了出来。

后来他才知道,以色列不仅对美制新型“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加以改良,使之能够迎头发射,而且还使用了也能迎头发射的自制“蜻蜓”式导弹。这种空对空导弹吸取了美、苏红外线寻导的导弹优点,对热源十分敏感,甚至可对因敌机表面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热量进行跟踪。

1架F-16在完成轰炸任务后加速返航。突然,座舱里的频闪灯不断闪出强光。飞行员明白,他被叙机“咬”上了。这是以色列新研制的一种传感系统,一旦飞机被敌机雷达探测到,它便会自动报警。

又过了一会儿,传感系统发出了急促的“笛笛笛”的声音、它提醒飞行员:米格-23发射导弹了。他不慌不忙地按下了燃烧火箭按钮,射出1枚燃烧火箭。不过,这不是攻击火箭,而是引诱敌方导弹的。叙机射出的“蚜虫”空对空导弹一下子就被它所发出的强大的热流吸引了过去。

这是中东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空战。叙利亚出动60架战斗机,而以色列以90余架飞机迎战。150多架飞机,像蝗虫一般在贝卡谷上空穿梭往来,以超音速的速度互相追逐,恰如一场“车轮战”。导弹不时地从飞机的机翼下发射出来。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导弹的吼叫声、飞机中弹的爆炸声混在一起,使人弄不清飞机在哪里飞以及飞往哪里去。加上飞机和导弹施放的白烟,空中乱成一团,无法辨认谁在攻击谁。面对空中穿梭飞行的飞机,叙利亚的高射炮兵不敢贸然开火,他们害怕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误击40架己方飞机的悲剧在贝卡谷重演。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空战。空战结果,叙利亚损失飞机30架,而以色列没损失1架飞机。30比0,以色列获得大胜。

叙军宣布进人“最高戒备状态”。

叙军最高司令部发出新的命令:不能让以军的战火烧入我们的边境,立即向贝卡谷地增派部队,尽一切力量阻止以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4个萨姆-6导弹连和3个萨姆-8导弹连,趁着夜暗,绕过弹坑和飞机残骸进入贝卡谷地。

然而,天一亮,在以色列92架飞机的一阵狂轰滥炸之下,新部署的7个导弹连又荡然无存。

52架叙利亚飞机再次奉命出击。然而,这一次,它们的命运更惨。竟没有1架能够突破以色列的空中屏障安全地飞回来。空战结果:52比0。以色列又无一损伤,大获全胜。

叙利亚再也承受不了这样惨重的损失,空军停止出击。6月11日,叙利亚宣布停战。

当年曾威风一时的萨姆-6导弹,如今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苏制米格飞机在美制F-15、F-16战斗机面前也甘败下风,这场空战在全世界引起极大震动,苏军最高统帅部更是如坐针毡。当晚,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并决定派防空军副司令叶夫根尼尤拉索夫上将到叙利亚实地勘察。最后的考察结果当然是不能公诸于众的。

以色列人终于出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憋下的一口恶气。

胜利属于用心者

以色列空袭贝卡谷地叙利亚导弹阵地,大获全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以色列当局能够接受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教训,用心组织研究萨姆-6导弹,找出克敌制胜的办法。

《百合花》描述的是哪里的战场

茹志鹃的这个短篇小说描述的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战场。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

“我”在被分配工作时,结识了一个老实,害羞的通讯员,通过我们的谈话得知他是“我”的老乡。在为部队向人民借被子时,他开始找了一个新媳妇借,却没有借到,“我”得知后来帮他,最终借到了那床新媳妇的嫁妆----红底上缀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他还把衣服挂破了。

后来,他回去了,但给我留了两个干馒头。“我”则找了几个妇女帮忙擦洗伤兵,其中就有那个新媳妇。开始,送来一个通讯员,“我”还紧张了一下,发现不是他后才放心。后来,有送来一个通讯员,看见那个挂破的衣服,“我”知道是他,很担心,后来从他的战友口中得知他是为了保护医护队才受中伤的,待医生来后,他已经牺牲了,而那个新媳妇却在专心致志的为他缝衣服,最后,新媳妇把自己的嫁妆盖在他身上。以表对他的敬重。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娟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作品影响

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百合花》改编成同名电影,由钱学恪、张昕执导,葛建军、崔新琴、沈丹萍出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合花

本次关于中叙之战地点在哪里和中叙之战地点揭秘:这场历史性对决究竟在哪里上演?的分享结束啦,感谢您的关注!

专家在线

1,607 名
专家
专家
专家
专家

3-15分钟内获得专家快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