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伊春空难:探寻事故背后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5-11-02 12:54:49
1个回答
最佳回答

各位老铁们好,今天的文章主题是揭秘伊春空难:探寻事故背后的真相,同时也会延伸到伊春空难原因的相关问题,期待为您解惑,下面我们开始吧!

2010年8月24日,一架由俄罗斯飞往中国哈尔滨的客机在伊春市林都机场坠毁,造成42人死亡,44人受伤,这是一起震惊中外的空难事件。伊春空难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本文将带您走进这一悲剧,探寻事故背后的真相。

一、事故背景

* 时间:2010年8月24日

* 地点:中国伊春市林都机场

* 机型:俄罗斯雅克-42客机

* 航班号:SU8689

* 目的: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至中国哈尔滨

二、事故原因分析

伊春空难发生后,我国民航局成立了事故调查组,经过历时数月的调查,最终得出了事故原因:

原因分类具体原因
飞行员操作*飞行员在起飞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安全检查。
*飞行员在起飞过程中操作失误,导致飞机失速。
飞机维护*飞机存在故障,如襟翼和副翼调节系统存在缺陷。
*飞机维护保养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机场管理*机场气象预报不准确,导致飞行员对飞行环境的判断失误。
*机场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对飞行员的培训和监督不到位。
其他因素*当天天气恶劣,能见度低,增加了飞行难度。
*飞行员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

三、事故调查结果

2010年12月24日,民航局公布了伊春空难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因飞行员操作失误、飞机维护保养不到位、机场管理存在漏洞等多重因素导致的空难。

四、事故教训

伊春空难给我国民航业敲响了警钟,以下是一些教训:

* 加强飞行员培训:提高飞行员的技能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 严格飞机维护保养:确保飞机处于良好的飞行状态。

* 完善机场管理:加强对飞行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机场安全管理水平。

* 加强气象预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为飞行员提供更可靠的飞行依据。

伊春空难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但正是这样的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民航安全。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让大家对伊春空难有更深入的了解,共同为我国民航安全贡献力量。

8·24黑龙江伊春坠机事故的事故原因

夜航条件复杂

夜航条件复杂,没有仪表着陆系统(俗称盲降设备,ILS),仅有双向420米简易进近灯光,无跑道中线灯。南航黑龙江分公司运行安全技术部2009年8月27日印发的“关于伊春/林都机场运行安全措施”文件第三部分“伊春机场飞行安全措施”中,第一条就是“9月1日以后伊春机场原则上不飞夜航”,其它还有“昼间不在中雨、夜间不在有降水情况下着陆”,“不允许顺风起降”等。

违反进近程序

伊春林都机场因未安装仪表着陆系统,所以没有精密仪表进近程序,只有非精密仪表进近程序。具体为:30号跑道有VOR/DME程序,12/30号跑道各有一套NDB/DME程序。机场运行细则规定,30号跑道按VOR/DME程序进近,最低能见度要求为2800米。机组在操纵飞机进近,违反了CCAR121.667条关于着陆最低标准的相关规定:“当能见度低于所用仪表进近程序规定的最低能见度时,飞机不得飞越最后进近定位点继续进近。”一直到21点56分,河南航空公司签派员还利用系统发送报文屡次催回这架飞机。

进近最后阶段由非精密仪表进近程序向目视飞行过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在最后进近定位点之后。二是必须建立了足够的目视参考。最晚时机是复飞点;而最佳时机则是在高度1000英尺完成着陆检查单。能见并确认跑道无误的情况下,逐步转入目视飞行。按照中国民用航空局《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91.157条规定,最后进近阶段必须在能见度大于1600米的情况下方可进行目视飞行。“即使这个信息(指天气不达标)没有传给飞行员,但飞行员看不清跑道仍然降落,这就是违章。这次河南航空公司从初步掌握的情况来看,飞行、机务和签派都出现薄弱环节。”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表示。

当晚气象条件

1.当晚9点伊春林都机场的航空气象定期观测报告(METAR)报文如下:

METAR ZYLD 241300Z 15001MPS 8000 NSC 13/13 Q1014=

也就是说伊春林都机场在2010年10月24日世界协调时13时(北京时间21时)气象条件为:风向150度,风速1m/s,能见度8000米,无重要云,气温13摄氏度,露点13摄氏度,修正海压1014百帕。

2.当晚10点伊春林都机场的航空气象定期观测报告(METAR)报文如下:

METAR ZYLD 241400Z 15001MPS 1000 BR NSC 12/12 Q1014=

也就是说伊春林都机场在2010年10月24日世界协调时14时(北京时间22时)气象条件为:风向150度,风速1m/s,能见度1000米,薄雾,无重要云,气温12摄氏度,露点12摄氏度,修正海压1014百帕。

3.当晚11点伊春林都机场的航空气象定期观测报告(METAR)报文如下:

METAR ZYLD 241500Z 00000MPS 0600 FG NSC 13/13 Q1015=

也就是说伊春林都机场在2010年10月24日世界协调时15时(北京时间23时)气象条件为:无风,能见度600米,雾,无重要云,气温13摄氏度,露点13摄氏度,修正海压1015百帕。

航线经验不足

发生空难的河南航空哈尔滨至伊春往返航线从2010年的8月10日起才正式由河南航空开通,每周二、四、六各一班,由ERJ-190支线客机执飞,此次也是该机第七次由哈尔滨飞伊春。

民航中南局曾经向河南航空下发飞伊春的机场要对机长进行带飞。失事飞机机长齐全军是第一次飞伊春,无人带飞,严重违反了中南局对其提出的监管要求,初步查到中南局对河南航空下发过这个文件,有文字记录。伊春机场的数据没有在通用数据库里,每次飞行之前需要根据经纬度、航线距离等因素手工输入一次。

塔台航管责任

有专家分析,假如这次伊春的能见度确实不够,航管就应该建议不要着陆,“如果没有提示,航管就有很大的责任”。曾在河南新郑机场服务的空管系统工作人员则告诉本刊记者,“航管只是给予各种标准的建议,但最终决定权在驾驶飞机的机长手里。”伊春机场航班量不大,当日就只有这架飞机,塔台全部的关注点都应该集中在这架飞机上。“这次事故中初步查明空管没有大的问题,但是飞机在距跑道1200米处降落,2000多米处发生擦树梢,空管人员要是及时提醒,目引目送,按工作要求,塔台工作人员如果观察细致是能看出来的。”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李家祥表示。

机长资历不深

从2009年4月7日飞行EMB190到出事前,齐全军飞EMB190也就一年多点儿,机长“经验不足、素质不过硬”是民航总局高层认为可能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之一。

失事飞机机长齐全军,40岁,总飞行时间4250小时,为军转民飞行员,持有的是航线运输驾驶执照,1990年8月入空军航校,1992年10月开始飞行,大学本科学历,所飞的机型有歼6、K44,运7-100,737-300,737-900,ERJ-190,2009年3月16日,进行ER-J190飞机改装,2009年3月23日在本场训练,2009年4月7日进行ERJ-190机长航线检查,EMB-190总飞行时间1413.13小时。

民航总局的一位领导在事发后从深航了解到,齐全军原来在部队开小飞机,33岁转业,然后进入了民航飞机的改装人员队伍,曾经被认为达到了波音737机长的标准,但是深航没有给他波音737机长的资质,最后给了ERJ190机长的资质。《河南航空有限公司黑龙江伊春“8·24”特别重大飞机坠毁事故调查报告》已经国务院批复结案,2012年6月28日予以发布。报告指出了此次事故的直接与间接原因。

三点直接原因

一是机长违反河南航空《飞行运行总手册》的有关规定,在低于公司最低运行标准(根据河南航空有关规定,机长首次执行伊春机场飞行任务时能见度最低标准为3600米,事发前伊春机场管制员向飞行机组通报的能见度为2800米)的情况下,仍然实施进近。

二是飞行机组违反民航局《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的有关规定,在飞机进入辐射雾,未看见机场跑道、没有建立着陆所必须的目视参考的情况下,仍然穿越最低下降高度实施着陆。

三是飞行机组在飞机撞地前出现无线电高度语音提示,且未看见机场跑道的情况下,仍未采取复飞措施,继续盲目实施着陆,导致飞机撞地。

四点间接原因

一是河南航空安全管理薄弱

(1)飞行技术管理问题突出。河南航空部分飞行员存在飞行中随意性大、执行公司运行手册不严格等突出问题。根据河南航空飞行技术管理记录,机长齐全军飞行超限事件数量大、种类多、时间跨度大,特别是与进近着陆相关的进近坡度大、偏离或低于下滑道、下降率大、着陆目测偏差较大等超限事件频繁出现。河南航空对机长齐全军长期存在的操纵技术粗糙、进近着陆不稳定等问题失察。

(2)飞行机组调配不合理,成员之间协调配合不好。飞行机组为首次执行伊春机场飞行任务,增加了安全风险;成员之间交流不畅,没有起到相互提醒验证、减少人为差错的作用。

(3)对乘务员的应急培训不符合民航局的相关规定和河南航空训练大纲的要求。负责河南航空乘务员应急培训的深圳航空乘务员培训中心没有E-190机型舱门训练器和翼上出口舱门训练器,乘务员实际操作训练在E190机型飞机上进行,且部分乘务员没有进行开启舱门的实际操作训练。河南航空采用替代方式进行乘务员应急培训,没有修改训练大纲并向民航河南监管局申报,违反了民航局《客舱训练设备和设施标准》和《关于合格证持有人使用非所属训练机构乘务员训练有关问题》等相关规定,影响了乘务员应急训练质量,难以保障乘务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深圳航空对河南航空投入不足、管理不力

(1)2006年7月至2010年4月,汇润投资控股深圳航空期间,深圳航空对河南航空安全运行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不够,注册资本一直未到位,且频繁调动河南航空经营班子,影响了员工队伍稳定和安全、质量管理。

(2)2010年5月国航股份控股深圳航空后,深圳航空新的领导班子虽意识到河南航空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专门进行了安全督导,但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河南航空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三是有关民航管理机构监管不到位

(1)民航河南监管局违反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相关规定,在河南航空未取得哈尔滨至伊春航线经营许可的情况下,审定同意该航线的运行许可,不了解、不掌握该航线的具体运行情况;对河南航空安全管理薄弱、安全投入不足、飞行技术管理薄弱等问题督促解决不到位。

(2)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对河南航空主运行基地变更补充运行合格审定把关不严,未发现客舱机组配备不符合《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相关规定,缺少1名乘务员的问题;

(3)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在审批河南航空哈尔滨至伊春航线经营许可时,批复电报落款日期在前、领导签发日期在后,且未按规定告知民航黑龙江监管局等相关民航管理机构,向河南航空颁发哈尔滨至伊春《国内航线经营许可登记证》程序不规范。

四是民航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2009年7月27日,民航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以下简称中南空管局)气象数据库系统管理员误将伊春机场特殊天气报告的地址码ZYLD设置为ZYID,致使机场特殊天气报告无法进入中南空管局航空气象数据库。虽然事发前伊春机场管制员已向飞行机组通报了当时机场的天气实况,但是河南航空不能通过中南空管局航空气象内部网站获取伊春机场特殊天气报告,导致河南航空运行控制中心无法按照职责对飞行机组进行必要的提醒和建议。

伊春客机失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试飞员分析客机失事经过飞行员无法看到地面和跑道,导致飞机在跑道前方约1.5公里处接地。解读:对于这起空难的经过,我们大致可以这样分析:由于夜间能见度较低,飞机状态控制和寻找跑道都比较困难,在强行着陆时由于飞行员无法看到地面和跑道,导致飞机在跑道前方约1.5公里处接地。此时,由于飞机的速度可能大于正常着陆速度,飞机的姿态也不可能如正常着陆那样带有一定的仰角(6-12度),在这样的姿态和速度下飞机触地必然会引起撞击破损,并且会在惯性作用下继续高速向前滑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系好安全带和座椅脱落的旅客可能会从飞机破损口被甩出机舱外。燃油泄漏很快引起飞机着火,火势扩大甚至引起局部爆炸。旅客在飞机停稳后选择逃逸,飞机机体破损处成了旅客逃生的通道。飞行员为乘客逃生创机会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机场着陆气象条件差是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伊春机场地处林区,事发时能见度不及300米,这对夜间飞行的着陆有较大影响。解读:低气象条件下着陆的最大困难是对于飞机状态的控制,尤其是着陆阶段飞行员要精确控制飞机的高度、速度和下滑轨迹,并根据近进情况不断调整飞机状态和参数,是操纵精度要求很高、操纵增益很大的飞行阶段。在如此高的技术要求下,飞行员很容易紧张、控制失当,如今年4月10日波兰总统客机在俄罗斯坠毁,就是因为飞行员控制失误。需要指出的是,在如此恶劣的气象条件下,飞行员未能安全着陆是各种因素造成的,人的技术能力有时是无法挽救一切的,飞机能够在如此低的能见度下沿下降线飞到距离机场1.5公里,并且较为平稳地迫降在场外,为多数旅客的逃生创造了机会。客机因着陆撞击发生断裂据逃生的乘客回忆,在降落过程中,飞机在地上重重弹了一下,断成两截。解读:飞机撞击地面的强度可造成不同程度的飞机损伤,严重时飞机会直接撞毁解体。从8·24空难事后受伤旅客的回忆看,此次着陆过程中的撞击强度属于中度,旅客虽然感受到着陆阶段的强烈冲击,但飞机停稳后多数旅客在惊魂未定之际依然能够前后移动,可见飞机在着陆过程中尽管机体在强烈的冲击下发生了断裂,但并未对多数旅客造成严重的损伤。

中国近40年的所有空难,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交通技术也越来越发达,飞机的出现,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但是空难是让人害怕的,有小伙伴们想要了解中国近40年的空难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起来看看吧。

一、天气影响有将近1/10的空难事故是因为恶劣的天气所导致的,虽然飞机上有许多新的电子设备被投入使用,包括卫星导航系统,陀螺仪以及气象数据系统,但是在雾天,大雪和风暴中行驶时,飞机是十分脆弱的。有些小伙伴们可能认为闪电对飞机的危害很大,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闪电的威胁对于飞机来说并不大。“怪风”对飞机的影响比较大,天气比较冷时,会让飞机的机翼结冰,难以起飞,或者是在降落时遭到风切变。

二、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包括飞行员操作错误,地勤人员检修错误和飞行员通信错误。虽然飞行员经受过专业的训练,但是也不能保证绝不犯错,而且飞行员也会有突发疾病的可能。如果地勤人员违规检修或者装卸不当,这就等于在飞机上放了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会发生空难。飞行员如果与空中交通管制员沟通时出现通信错误的情况,那么,就会有让两架飞机引发惨烈相撞的可能。

三、机械故障在空难中,大部分是因为机械故障,比如引擎故障,液压失灵,油箱起火,爆炸性减压和金属疲劳等。发动机是给飞机提供推力的装置,如果没有,那么飞机就难以飞行,现在的客机都放有两个以上发动机,如果一个出现故障,也不至于造成机毁人亡。如果油箱起火,飞机就会有着爆炸的可能,这是十分可怕的。

小伙伴们在乘坐飞机时,一定要乘坐安全合格的飞机,不要相信非官方渠道销售的机票。

揭秘伊春空难:探寻事故背后的真相和伊春空难原因的内容到此为止,期待下次与您分享更多内容!

专家在线

1,607 名
专家
专家
专家
专家

3-15分钟内获得专家快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