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从火箭军最新事件新闻:揭秘我国航天力量的新篇章出发,分享与火箭军最新事件新闻相关的知识,希望您能从中获得启发,接下来开始吧!
近年来,我国火箭军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返回月球样品,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再到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全面建成,我国航天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火箭军最新的事件新闻,揭秘我国航天力量的新篇章。
一、火箭军最新事件新闻概述
1. 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2023年5月30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此次任务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月球探测体系,深化月球科学研究。嫦娥六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将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巡视探测、采样返回等任务。
2. 天问一号火星车成功穿越火星北极圈
2023年6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车“祝融号”成功穿越火星北极圈,这是我国首次实现火星车穿越北极圈。此次穿越标志着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后续开展火星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全面建成
2023年7月31日,我国宣布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全面建成。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全球覆盖、高精度、高可靠等特点。北斗系统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
二、火箭军最新事件新闻解析
1. 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此次任务将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巡视探测、采样返回等任务,有望取得更多月球科学成果。
2. 天问一号火星车成功穿越火星北极圈
天问一号火星车“祝融号”成功穿越火星北极圈,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此次穿越标志着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后续开展火星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全面建成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北斗系统具有全球覆盖、高精度、高可靠等特点,将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导航定位服务。
三、火箭军最新事件新闻背后的意义
1. 提升我国航天科技实力
火箭军最新事件新闻的发布,充分展示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实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2.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航天事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火箭军最新事件新闻的发布,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3. 推动航天产业发展
火箭军最新事件新闻的发布,将带动航天产业链的发展,为我国航天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四、火箭军未来发展方向
1. 继续深化月球探测
我国将继续深化月球探测,开展更多月球科学研究,为实现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2. 拓展火星探测
我国将拓展火星探测,开展更多火星科学研究,为人类探索火星提供有力支持。
3. 完善北斗导航系统
我国将不断完善北斗导航系统,提升系统性能,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导航定位服务。
火箭军最新事件新闻的发布,充分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国将继续努力,为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共同期待我国航天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关于军事的新闻案例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2024年度国际军事新闻核心事件
中国军事装备与能力展示
歼-35A亮相中国航展: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于11月12日至17日在珠海举行,空军隐身多用途战斗机歼-35A、红-19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首次公开亮相,海军实装参展,无人装备成为突出亮点,展现了中国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
洲际弹道导弹发射: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此次发射是年度军事训练例行安排,有效检验了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
地区冲突与军事对抗
巴以冲突持续升级:去年10月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在2024年持续延宕,造成超过4.5万人死亡。冲突外溢影响显著,以色列与伊朗实施两轮循环报复,黎巴嫩真主党武装遭遇通信设备爆炸事件,也门胡塞武装多次袭击红海等海域船只,引发红海航道危机,多国被迫组建护航舰队。
俄乌冲突技术化升级:俄乌战场首次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指挥系统(CJADC2)实现战场态势实时感知,无人机集群打击成为常规战术。乌军使用单价不足100万美元的自杀式无人机对俄战略轰炸机基地实施突袭,凸显低成本武器在高技术战争中的作用。
核威慑与军事同盟调整
俄罗斯降低“核门槛”:8月6日,乌克兰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发起进攻;11月,美、英、法授权乌克兰使用援助的远程武器打击俄罗斯本土纵深目标。俄随即更新《俄罗斯联邦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降低使用核武器的条件,并使用“榛树”中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打击乌境内目标。
美日安保条约升级:4月,美日对《美日安保条约》进行“60余年来最大规模升级”,双方确定重组驻日美军司令部,加强军事捆绑,应对地区安全挑战。
二、其他重要军事动态
叙利亚政权更迭中的无人装备应用:2024年11月27日至12月10日叙利亚政权更迭期间,反对派使用无人侦察机引导精确火力,凸显无人机在现代局部冲突中的关键作用。全球关注中国军事科技发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于3日隆重举行,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家媒体通过直播关注,美欧媒体广泛报道并聚焦中国军事科技进展。
9月20日,谐音“就爱你”,当日,火箭军某部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该部为101对在一线号位奋战的指挥员、操作号手在绿色军营举办了一场浪漫而神圣的集体婚礼。
为新娘送达“东风聘书”、系列军事化特色的迎亲环节、新郎为新娘戴上有火箭军专属标志的戒指、新娘为新郎佩戴国防服役章,整场婚礼仪式感满满,在亲友及战友们的祝福声中,101对新人在军营甜蜜结连理。
扩展资料
类似事件——驻焦部队现役军人集体婚礼:
9月16日上午,16对军旅新人在焦作父老乡亲的见证下,用一场浪漫温馨的集体婚礼收获自己的幸福,一起分享这荣光时刻。上午8时30分,焦作市第二届现役军人集体婚礼仪式正式启动。
16对新人登上敞篷吉普,由焦作军分区出发,在市区主干道和南水北调诗画公园巡游后,10时30分,车队徐徐来到焦作影视城,伴随着温馨浪漫的《婚礼进行曲》,新人们手挽着手,走上红地毯,在亲属和市民们的祝福声中开启幸福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火箭军某部101对新人军营结连理
痛恨流氓软件魔法师五级(4250)|我的贡献|我的消息(0/0)|我的空间|百度首页|退出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图片百科帮助
百度百科>浏览词条
编辑词条发表评论历史版本打印添加到搜藏
苏联
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СССР,英USSR)是一个已不再存在的国家(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存在的联邦制多民族国家。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积224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2.901亿(1990)。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51%,乌克兰人占15%,乌兹别克人占6%,白俄罗斯人占4%,其他哈萨克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约占24%。官方语言为俄语。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和方言,其中斯拉夫语族占75%,印欧语占8%,阿尔泰语占12%,乌拉尔语占3%,高加索语占2%。主要宗教为俄罗斯东正教,其他为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首都莫斯科。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达格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茨达、卡累利阿、科米、马里、莫尔多瓦、北奥塞梯、鞑靼、图瓦、乌德穆尔特、切切诺-印古什、楚瓦什、雅库特、阿布哈兹、阿扎尔、卡拉卡尔帕克、纳希切凡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莫斯科。国家元首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后期称为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武装力量名称为苏联红军。
格言: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пролетариивсехстран,соедныятесь!)
官方语言:俄语
首都:莫斯科
面积:解体前列第一位,为22 402 200平方千米
人口:总人口293 047 571(1991年7月),人口密度 13 08/k㎡(1991年7月)
国庆日:1917.11.7(十月革命)
正式解体 1991年12月26日
货币卢布
时区 UTC+3至+11
国歌(1917-1944)国际歌
(1944-1991)牢不可破的联盟
国际域名缩写:SU(还在被使用)
历史: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这门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逝世。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大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阿道夫·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1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同美国和北约相抗衡。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随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与中国就珍宝岛问题发生武装冲突,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苏联政治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KGB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时代最低。这也是和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处境有关的。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左迁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像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KGB是苏联恐怖统治“克格勃”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KGB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KGB”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苏联政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后有显著变化,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力图从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审视社会主义道路,并摆脱斯大林模式留给苏联的一切不合理的遗产。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一月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改革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社会全面民主化”是苏联“现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纲领”;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会主义非常接近,并且从原则上摈弃了斯大林主义。
随着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标志了苏联共产党最终摆脱了斯大林主义的束缚,并且为其它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军事实力强大,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国家,1988年,苏联红军的总兵力达到513万(不含安全和内卫部队)。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苏军分为5个军种:
陆军
海军
空军
国土防空军
战略火箭军
苏联另有边防军和内务部队的建制。
苏联是华沙条约的创始国,在前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匈牙利、蒙古等国拥有驻军。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也驻有军队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1989年,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其中除波罗地海三国外的其他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
苏联领导人(按时序排列)
苏联共产党领导人
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里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1927年8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2.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后)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46年—1953年3月14日(苏共中央书记)
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4.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5.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国家元首
1.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2.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1919年3月16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3.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1919年3月30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4.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5.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1953年3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6.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7.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1964年7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8.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1965年1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9.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1977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0.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1.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1983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2.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3.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1984年4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4.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1985年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5.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1985年7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6.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1988年8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政府首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1946年3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1964年10月15日(部长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工业
苏联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1983年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23%和19%。能源工业是苏联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1971~1984年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31.3%。能源生产由50年代以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60年代煤炭与石油并重、70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3年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为:石油占43.4%,天然气占30.8%,煤炭占24.2%,其他占1.6%。
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1984年全国煤炭产量7.12亿吨,其中硬煤占78%。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年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7.5%),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7.7%和20.5%。
石油、天然气占苏联一次能源产量的74.2%和消费量的64.5%(1983)。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前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5个地区。1984年全国原油产量6.13亿吨,天然气产量5874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亚是苏联最大的油气储集区和产区,含油、气面积达 170万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储量48亿吨(1980),天然气17.1万亿立方米(1976),分别占全国原油及天然气探明储量的46%和68%;自60年代中期大规模开发以来,油、气产量增长迅速,1984年原油产量占全国的61.7%,天然气占55.2%。伏尔加-乌拉尔油区(第二巴库)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一直是苏联最大石油产区,由于长期开采,资源逐渐枯竭,1984年原油产量下降为占全国的24.3%。其他主要油气产区尚有里海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岛和西岸的巴库及其周围海域、科米自治共和国、北高加索和土库曼。
50年代以来,通过兴建大电厂、安装大机组,大力开发东部地区的水力资源和加速电力网建设等措施,电力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4年,全国电厂总装机容量达30369万千瓦,发电量14921亿度,均居世界第二位。在总发电量中,火电占79.5%,水电占14.1%,核电占6.4%(1981)。其中西部地区发电量约占71.5%(1983),较集中于乌克兰、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部区、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列宁格勒周围及波罗的海沿岸区,以火电为主,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厂所占比重较大。东部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力等能源资源丰富,且分布集中,开发的经济效益也较高。5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电力工业发展速度较西部地区为快,在全国总发电量中所占比重由1940年的9%上升到1983年的28.5%,水电发展尤快,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2/3(1980),拥有7座1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厂,其中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布拉茨克水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609.6和450万千瓦。东西部地区间通过70年代末建成的全苏统一电网连接起来。
冶金工业为苏联主要的基础工业部门之一。门类齐全,包括钢铁及有色金属工业两大部门。后者又可分为轻、重、稀、贵四大类,生产约70种金属。冶金工业原材料及燃料资源丰富,绝大多数立足于国内。许多金属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多数产品自给有余。
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1984年产钢总量15423.8万吨,约占世界钢产量的1/5。钢铁工业所需的铁、锰、铬矿石及炼焦煤等资源储量大,分布较集中,开采条件亦较好。1984年,68%的铁矿石来自南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中部区的库尔斯克以及哈萨克西北部的库斯塔奈,3/4以上的炼焦煤产自顿巴斯和库兹巴斯。铁矿石品位不高(平均38%),富矿仅占探明储量的1/6。同时,除南乌克兰外,大部地区煤、铁资源在地域上结合不好,西部铁矿多,但缺乏焦煤,东部焦煤多而铁矿不足,介于其间的乌拉尔则煤、铁皆缺,导致钢铁工业原料、燃料的长途运输。钢铁工业分布较集中,拥有乌克兰、乌拉尔、西西伯利亚、中央区及哈萨克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其中乌克兰和乌拉尔是历史较久、点多、规模较大的老基地,钢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6.3%和28.4%(1980)。其他 3个新基地尚处于形成阶段。主要钢铁工业中心有: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下塔吉尔、车里雅宾斯克,乌克兰的日丹诺夫、克里沃罗格、扎波罗热、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西西伯利亚的新库兹涅茨克,西北区的切列波韦茨、中央区的利佩茨克和哈萨克的卡拉干达等。
铝矿资源不足,高品位铝土矿更缺,自给率不到一半,每年需进口大量优质铝土矿及氧化铝。炼铝工业是随着东部地区水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1982年产原铝192万吨,仅次于美国。主要分布在大型水电站集中的东西伯利亚。大型炼铝中心有东西伯利亚的布拉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舍列霍夫和西西伯利亚的新库兹涅茨克,以及乌拉尔地区卡缅斯克和克拉斯诺图林斯克。
铜矿主要分布在东西伯利亚、哈萨克、乌拉尔、乌兹别克、亚美尼亚及科拉半岛等地,其中东西伯利亚的乌多坎山铜矿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5。1982年全国精铜产量152万吨。居世界第二位。铜矿的开采与冶炼紧密结合,主要中心有中哈萨克的杰兹卡兹甘,巴尔喀什湖北岸的巴尔喀什,乌拉尔山东坡的上佩什马、列夫达、克什特姆,乌兹别克东北部的阿尔马雷克,东西伯利亚北部的诺里尔斯克等。
铅、锌资源以多金属共生矿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哈萨克的阿尔泰山区和南哈萨克,其次为乌兹别克东部、乌拉尔、大高加索山北坡和远东区南部。1983年产精铅65万吨,粗锌87.5万吨,主要冶炼中心有哈萨克的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铅、锌)、奇姆肯特(铅)、列宁诺戈尔斯克(铅、锌),乌拉尔的车里雅宾斯克(锌),中亚的阿尔马雷克(锌),北高加索的奥尔忠尼启则(铅、锌)等。
此外,镍、镁、钛、钒、钨、钼、稀土以及金、银、铂族金属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机械工业在各工业部门中发展速度最快,从业人数最多,产值最大。每年生产3万多种产品,其中以重型机械、动力机械、拖拉机与农机、运输机械制造等部门较重要。机械工业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产值占全国机械工业产值的4/5以上。
重型机械制造由于产品的金属单耗较大,又不便运输,主要分布在金属产地附近,如乌克兰、乌拉尔、西西伯利亚、中央区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及周围地区。乌拉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重型机械制造中心。
动力机械制造由于对劳动力、技术及协作条作要求较高,分布较集中。列宁格勒为全苏最大的动力机械制造中心,70年代末期,涡轮机产量占全国的60%,涡轮发电机产量占一半以上。其他主要中心尚有哈尔科夫、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新西伯利亚及高尔基等。
拖拉机与农机制造业大多接近各主要农业区。主要中心有明斯克、哈尔科夫、伏尔加格勒、车里雅宾斯克、巴甫洛达尔等(拖拉机制造)和罗斯托夫、塔甘罗格、图拉等大型农机制造。
运输机械制造业包括汽车、机车车辆及舰船制造等部门。由于历史、技术等原因,分布也较集中。莫斯科与高尔基是30年代发展起来的老汽车工业中心,而伏尔加河流域的陶里亚蒂和卡马河畔的切尔内则是70年代初、中期依靠外资兴起的新中心。舰船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黑海及北冰洋沿岸的列宁格勒、尼古拉耶夫和北德文斯克。机车车辆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乌克兰、乌拉尔等钢铁工业基地及其外围,如乌克兰的伏罗希洛夫格勒、哈尔科夫(内燃机车),北高加索的新切尔卡斯克(电力机车)。70年代末,乌克兰和乌拉尔共占全国铁路货运车辆产量的85%。
苏联自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加速发展
感谢您的支持,本次关于火箭军最新事件新闻:揭秘我国航天力量的新篇章和火箭军最新事件新闻的分享正式结束!